“京城六陷,天子九迁”——唐朝中后期的皇帝为什么频繁出逃?野史趣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强盛的王朝之一,有历史学家认为唐朝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时期和重要分水岭,从唐朝以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走下坡路,由此可见唐朝的重要历史地位。唐诗有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见大唐帝国的地位和威仪。然而唐帝国中后期却出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那就是作为大唐天子和“天可汗”的皇帝,多次逃出京城。
根据史料统计,唐朝有所谓“京城六陷,天子九迁”,分别是:756年,安史叛军攻下潼关,唐玄宗逃往蜀地;763年,吐蕃趁虚而入,兵临长安,唐代宗逃往陕州;783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逃往奉天;881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往蜀地;895年,节度使叛变,唐昭宗逃往莎城;901年,唐昭宗被宦官劫持到凤翔城;904年,唐昭宗被梁王朱温挟持到洛阳,随后被杀。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是怎样发生的呢?

唐玄宗李隆基像
唐朝中后期多次出现皇帝出逃,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结构失调。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结构中,皇权至高无上,总领一切,才能保证命令的贯彻实行。但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皇权尤其是军事大权逐渐旁落到两个集团手中,一是皇帝亲信的宦官,二是地方藩镇,皇帝大权旁落,自然沦为各方势力追逐的对象。
军权旁落到宦官手中是从唐玄宗开始的,这是有鉴于唐朝前期爆发过的多次的军事政变。譬如李世民袭杀建成元吉、张柬之剪除张易之兄弟、李重俊剪除韦后、李隆基杀韦后和太平公主,都是利用禁军而发动的,其胜败也都取决于禁军的态度。为了防微杜渐,从唐玄宗开始,宦官逐渐掌握禁军大权,这一开始确实避免了禁军为皇子和宰相掌控的局面,减少了中枢政局的动乱,却也埋下了宦官乱政的祸根。

安禄山画像
军权被地方藩镇掌握同样从玄宗开始埋下了祸根。地方藩镇掌握军权主要和唐朝的对外政策合民族政策有关。有唐一代,从唐太宗开始就不断锐意进取,向北部和西部扩张,恢复了汉武帝以来中原王朝对西部和北部边疆的控制。在唐玄宗时期,主要兵力就是主持西域的哥舒翰统领的河、陇军和开拓东北的安禄山统领的大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大军吸收了大量东北少数民族尤其是库莫奚和契丹族士兵,战斗力极为强劲,对唐王朝造成了重大威胁。唐朝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寡不敌众,哥舒翰大军又因为指挥失误而落败,朝廷不得不启用偏师朔方军并向回纥借兵,最终也没有能彻底扫平安史叛军,而是留下了大量河北藩镇。而哥舒翰军回长安救援后,唐朝西域也就无兵可守,为吐蕃趁虚而入。

高力士脱靴
总而言之,从唐玄宗开始,唐朝埋下了军权旁落的祸根。在中央,禁军为宦官把持,在地方,军队由藩镇把持,这样的政治结构极其不稳定的,容易爆发内乱,皇帝出逃也就屡见不鲜了。
本文作者:野史闲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