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交往的使者-马可波罗的奇幻之旅野史趣闻
马可.波罗(1254~1324),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和权权都是当时野心勃勃的商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东西方文化大交流的时期,13 世纪,蒙古帝国的铁蹄扫荡华夏之后,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汗国, 一.度中断的欧亚大陆交通线恢复了以前的繁荣。威尼斯是东西方贸易的桥梁,各国使臣商人络绎不绝,形态各异的商品吸引着一批批外出旅行的人,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权权就在其中。令人羡慕的是,他们曾经朝拜过忽必烈大汗,并把当时西方各国和罗马教廷的情况介绍给他。这位威震东方的君主对他们的讲述听得如痴如醉,对基督教渐渐产生了割舍不下的情怀。大汗请求他们带信给教皇,希望教皇派人前往中土传教, 并嘱咐他们到耶稣墓取来油灯作药用,还特意赐给他们大汗的圣旨金牌,上面写着“使者所过之地,必须供应其所需之物,如马匹及供保护之人役”,这样他们就能顺利地通过各地的驿站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一路上受到驿站人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回到家后,常常兴致勃勃地给小马可.波罗讲他们在东方旅行中的奇闻怪事及所受的礼遇。小马可.波罗本来就很喜欢父亲旅行归来带给他的可爱的小玩意,那些奇异的小东西每次都能给他带来无尽的欢乐,常常让他爱不释手。父亲口中描述的美丽繁华的树林、盛产美玉的宝地、芳香扑鼻的果园、蒙古大汗金碧辉煌的官殿,更令他神往。“这次,父亲和叔权去了那么遥远的地方,那儿是那么美丽富有,一定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东西, 也许遍地都是黄金和珠宝呢。等我长大了,一定要亲自去那里看一看”小马可 波罗呆呆地想。
1271年,机会终于来了。教皇委派马可.波罗的父亲和权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出使东方,他们到耶路撒冷索取了油灯,带上十几名助手出发了。17岁的马可.波罗也极力请求随行,父亲只得答应了。他高兴得又蹦又跳,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

不过,路途的艰辛与漫长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先从威尼斯进人地中海,横渡汹涌澎湃的黑海,经两河到达巴格达古城,再从霍尔木兹才能到达中国。未到巴格达,强盗就盯上了他们,趁夜幕降临之时抓住了他们,后来仅他们三人设法逃出,改走陆路。陆路更是一条困难重重的路,他们跋山涉水,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的帕米尔高原,忍受着饥渴、疾病的无情折磨,还要躲避强盗、野兽的攻击。马可.波罗在途中大病一一场,但这并没有摧毁他的坚强意志。他们终于到达中国新疆,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瞻仰了敦煌古城,穿越古长城,到达繁华无比的元大都(今北京)。

忽必烈听说使者归来的消息,率领文武百官列队欢迎,专设宴席款待他们。马可.波罗父子把教皇信件与油灯交给大汗,忽必烈顿时龙颜大悦。父亲把马可,波罗介绍给大汗,年轻聪慧的马可.波罗积极上进,努力学习蒙古语、阿拉伯语、 突厥语等多种语言,很快受到大汗赏识, 大汗把他留在官中任职,带他出游。后来,他获得了自行外出旅行的特权, 尽情地游览中国的山山水水。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江苏、福建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还奉命出使缅甸、越南、苏门答腊、菲律宾等地。他借出游的机会,耐心地考察各地的风士人情、山川地形、物产状况、商贾贸易、琐闻轶事以及王政大事等等,回来向大汗汇报,大臣们尊称他为“马可,波罗阁下”。
17年过去了,忽必烈久久不舍得被罗家族三人离开,马可波罗的思乡之情也愈来愈切。1286 年,伊尔汗国遣使求婚,大汗同意将貌美如花的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但苦于陆上交通受堵。两年后,恰逢马可.波罗从东南亚旅行归来,使臣灵机一动,奏请大汗,令熟悉水路的马可.波罗一一同从水路返回波斯。大汗面带难色、犹豫再三,最终在马可.波罗的请求下应允。大汗举办大型的宴会为他们饯行,为他们准备了14 艘大船、多封发往欧洲各国的国书,还有大量的礼品和生活必需品,外加600名随从。
海上的航程十分艰辛,马可.波罗一行到达波斯后仅剩18人。公主对波罗一家感恩戴德,赠给他们金牌四面以示谢意。波罗三人回返途中听说忽必烈已去世,非常悲痛。 由此,43岁的马可波罗取消了重返中国的计划,转而返回他已经阔别26年的家乡威尼斯,他一生的长途旅行宣告结束。

马可波罗 回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威尼斯,人们纷纷来探望这位少年离家远行的乡人,现在他已人到中年,人们有些认不出他了,但他依然生气勃勃,眉宇间流露着超乎常人的坚定与豁达。
他拉开自已满是灰尘的长袍,把带回的奇珍异宝捐献出来建设家乡,那些珠宝价值百万。回乡后的马可.波罗常常滔滔不绝地向身边人讲起他的东方之旅,诉说那里的富庶与繁荣,讲述那里的奇闻怪事和热闹无比的集市,把远方带来的先进的养蚕术、制盐法、造币术、建筑工艺等介绍给人们,鼓励大家到中国游历。1298年,威尼斯和热那亚爆发战争,马可.波罗前往参战,但因后援不继而被捕人狱。狱中单调乏味的生活折磨着马可.波罗的意志,为了排解郁郁寡欢的心情,他以向难友讲述自己的见闻为乐。一位名叫鲁思蒂的难友是个小说家,他建议马可.波罗把自己的故事编订成书,马可.波罗欣然应允,这样,由马可。波罗口述,鲁思蒂笔录,即成《东方闻见录》,也称《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涉及面很广。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述了马可,波罗一行东游的所见所闻,止于1275年;第二卷记载元初的社会情况、宫殿建设、节庆礼仪、历史名城等,还对忽必烈时开明政治给予热情歌颂;第三卷记载了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非洲南部的风土人情;第四卷记叙了蒙古成吉思汗的后裔诸宗王之间的战争和亚洲北部的历史。
游记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它用真实生动的笔法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在当时振聋发聩。游记发行后,无数人被其中曲折新奇的故事吸引,争相传阅。几个月后游记就在意大利“随处可见”。马可.波罗在世时,它就被译为多种欧洲文字,传播很广,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游记还为地图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早期“世界地图”的绘制提供了直接依据。它纠正了长期存在的谬误,为后世新的世界地图,如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兰大地图、1410年的博尔贾地图、1459年的毛罗地图、1538年的墨凯特地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游记是第一本把中国系统地介绍给西方的著作,书中用82章的篇幅详尽优美地叙述了中国的状况,盛赞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繁荣豪华的城市、便利通畅的驿道、色泽华美的丝绸、宏伟壮丽的官殿以及高度发达的礼乐文化。由于写书时间的仓促及记忆的模糊,马可.波罗认为游记并没有完整地记载他的真实经历,临终前他不无遗憾地说:“我在中国所见所闻,记述的还不到一半。”足见其经历之丰富、见闻之广博。
游记为欧洲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哥伦布、达,伽马、约翰逊等许多探险家读了游记后,更加憧憬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诸国的富庶与文明。马可.波罗带回故乡的价值百万的珠宝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些珠宝被人们一再传诵、一再夸大,东方被描述成遍地黄金的圣地,这大大刺激了西欧向东方开拓的愿望和探险家们发财致富的勃勃野心。游记还为这些探险家提供了详尽的海上航线,后来的哥伦布就曾认真研读此书,还作过密密麻麻的批注,这为他日后的远航发现奠定了基础。一代代的后继者把马可.波罗的事业继续了下去,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马可,波罗也因这部奇书名闻天下。
本文作者:野史趣味馆(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