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的杭州生母和四川嫡母:所谓明肃庄懿之事的背后线索野史趣闻
前文咱们说过,“狸猫换太子”是诋毁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的谣言。
这个演义故事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皇子,李宸妃随即因此被打入冷宫。真宗赵恒驾崩之后,仁宗赵祯即位,奉旨赴陈州查案的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反,迎李妃还朝。因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又事涉皇室八卦,所以脍炙人口,被后人争相传诵。
(王俊凯饰演的宋仁宗)
(狸猫换太子)
这个故事当然是假的,但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在仁宗时代,其实就有针对刘后李后的传言。
(章懿皇后李氏,987-1032年,浙江杭州人,宋真宗赵恒妃嫔,宋仁宗赵祯生母)
宋真宗宠爱刘娥,想立其为后,但因为刘氏家世并不显赫,又无子嗣,不能服众。后来两人想出“借腹生子”的办法,让李氏侍寝,不久李氏果然怀孕,十月怀胎生下皇子,取名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真宗对外声称是刘娥所生,晋封刘娥为德妃,而李氏只封为崇阳县君。
(初入宫,为章献太后侍儿,壮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
终李氏一生,她的皇帝生母的身份一直不为外人所知,宋仁宗本人也完全不知道。
这固然出于刘娥的压制,但仔细分析,刘娥的行为和“狸猫换太子”中描述的行为本质上是不同的。“狸猫换太子”中刘娥的身份是刘德妃,李妃的身份是李宸妃,彼此势均力敌分庭抗礼,才有争宠调包的狗血大戏,而真实历史中李氏是刘娥的侍女,而且最初是刘娥把她引进宫廷的,换言之,李氏本身可以说是刘娥安排的生育机器,真宗“巧遇”“肤色玉耀”的李宸妃本出于计划安排,这固然不人道不人性,但毕竟不是被陷害那种冤屈。
李氏从崇阳县君到才人到婉仪到顺容,像一个打工者这样步步升迁,作为皇帝生母固然不免说是委屈,但作为刘娥的“下属”,总算也按部就班,此外,刘太后又命刘美、张怀德寻访李宸妃的亲属,得其弟李用和,补三班奉职,也多少使得其家族受到恩泽提携。
明道元年(1032),李氏病重,刘太后晋封李氏为宸妃,遣太医视望,在册封当日,李宸妃逝世,享年四十六岁(虚岁)。
李宸妃过世后,朝廷上有过一场极为戏剧化的冲突。
(吕夷简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是北宋名相之一)
本来刘娥打算用一般嫔妃的常规丧礼规格对待李宸妃。这一天,宰相吕夷简早朝的时候,特意奏报说:“听说宫中有位贵人去世了。”刘太后拉着宋仁宗一同站起进去,过了一会儿,刘太后重新出来独自坐在帘后,召吕夷简问道;“一个宫人死了而已,相公为什么偏要过问?”吕夷简说:“臣下身为宰相,内外之事没有不该干预的。”刘太后愤怒地说:“相公打算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说:“如果太后不顾惜您的刘氏家族,臣就不敢说了;如果还顾惜刘氏家族,那么李宸妃的丧礼就应该从厚。”刘太后到底是聪明人,顿时醒悟,忙着说:“死的是李宸妃,怎么办好呢?”吕夷简于是细细道出自己的想法,请求在皇仪殿治丧,太后和仁宗共同举哀,然后百官奉灵柩从西华门出宫,用一品礼仪在洪福寺停灵。吕夷简又跟负责葬礼的内侍罗崇勋说:“李宸妃应该用皇后礼服入殓,用水银填实棺内。”
当中还有一段插曲,一开始,有诏打算凿开宫墙来运出李宸妃的灵柩,吕夷简急切要求接见对话,刘太后猜到了他的心意,差派罗崇勋询问,吕夷简说:“凿宫墙不合礼法,棺柩应该从西华门出去。”刘太后又差遣罗崇勋跟吕夷简说:“没想到相公你也是这样!”吕夷简说:“臣下居宰相之位,理当在朝廷力争。太后不允许,臣下就不退下。”罗崇勋往返三趟,刘太后还是不答应。吕夷简正言厉色对罗崇勋说:“宸妃诞育皇上,现在殡葬如不成礼,他日一定有因此而得罪的人,到时候可别说我吕夷简今天没提这事。您在太后左右,不能讽劝引导,以后肯定是罪魁祸首。”罗崇勋十分恐惧,跑回报告,刘太后这才允许。
(刘娥有私心,但终究是聪明人)
前面说过,刘太后在世时,宋仁宗一直不知道自己另有生母。刘太后于明道二年(1033)病逝,23岁的宋仁宗悲伤过度,宋太宗第八子、孟王赵元俨(赵元俨在太宗朝封周王,也就是传说中八大王的原型之一)为了劝侄子不要这么悲伤,告诉了他李宸妃才是他的生母,甚至还暗示仁宗,你的亲娘可能就是被养母刘太后害死的。
这个天大的秘密对于宋仁宗仿佛晴天霹雳,他震惊之余,更加悲伤不已,多日没有上朝,下哀痛的诏书自责,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后改为章懿)。他还亲自前往安放李宸妃灵柩的洪福院,让人打开棺木,当他看到被水银浸泡着的生母容貌如生、服饰尊贵和皇太后一样时,长叹了一声:“人言哪里可以尽信!”
史载,从此仁宗对刘氏家族愈发厚待,这不能不说有赖于吕夷简先见之明的智慧,但在史书的美好佳话背后,事实上在仁宗临视章懿皇后灵柩的时候,士兵们已经包围了刘娥家族的宅子,一个不对,就是满门抄斩也未可知。
刘太后和“章懿皇太后”李氏同时被迁葬到宋真宗赵恒的陵墓永定陵的那天,宋仁宗是先为刘太后“发引”的。所谓“发引”,也就是俗称的出殡,仁宗在那次出殡时,不但行事如仪,还不顾宰执们的劝阻,亲自为刘太后“执绋”,就是牵引棺材的绳索,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在这之后,仁宗才前往“章懿皇太后”下葬的洪福院,为自己的生母起灵。先后次序,礼仪规则,既符合宗法的制度,也可见20来岁的仁宗虽然在悲痛中,也还是表现出成熟的政治智慧。
(宋仁宗,《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但是,政治上的成熟和内心的情感之间并不是一回事,仁宗对史称“明肃庄懿之事”的刘李两太后问题有着自己的想法。
北宋著名的词人当时担任大臣的晏殊因此吃了瓜落儿。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负责撰写《章懿太后神道碑》,其中用了这样的句子破题:
五岳峥嵘,昆山出玉;四溟浩渺,丽水生金。
句子的意思当然是说李太后诞育了仁宗,但是因为仁宗一直把刘太后当作母亲,涉及到政治的稳定性,晏殊无法直言其事,当时人们都认为其善于措词、非常巧妙,唯独仁宗不爽,质问晏殊:
何不直言诞育朕躬,使天下知之?
晏殊用自己对政治稳定性的看法来向仁宗解释,仁宗说:这些事你们不用管,重新改写。晏殊回答:已经把文章在灵前焚化了(不能再改)。仁宗最终非常不快。
庆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晏殊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
当时,另一位臣下写了一篇关于李太后的文章,其中有:
嗟乎!为天下之母,育天下之君,不逮乎九重之承颜,不及乎四海之致养,念言一至,追慕增结。
仁宗看后,感动哭泣了一个多月,后来问这位为什么能够道出自己的心中事,这位回答自己少年时因为是庶子,所以不齿于兄弟,来不及奉养母亲母亲就不在了,所以知道陛下心中事,仁宗听后眼泪汪汪。
仁宗后来以仁爱著称,和他的身世之感,或多或少有些关系。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但是,晏殊实际上也没有错。晏殊在刘太后临朝称制的时候,因反对张耆(记得吗,就是前面文章提到的刘娥进王府的经手人)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被御史弹劾,但在刘太后死后,他以大局为重,不贬低刘太后,也不刻意讨仁宗欢心抬高李太后,可谓是一个具有成熟政治智慧的大臣。
仁宗后来也意识到这一点,后来他特意把晏殊从外放的职位召回,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为自己讲经释义,同时按宰相的礼遇规格对待他。
本文作者:谈古论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