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的身世,到底谁被蒙在鼓里?野史趣闻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七侠五义》的版本,这一版或许也可以称之为故事的最终定型,在这之后,虽然多次有改编的戏剧和影视作品,但也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发挥。
“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脉络,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仁宗认亲后开馆验尸,士大夫们引为奇谈暗自想象发挥,这一类有苏辙的《龙川略志》、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文人笔记经书商刊刻后传至民间及宫中侍女太监口耳相传,情节开始变形,这一类据说有元杂剧《抱妆盒》、《仁宗寻母》等。直到明朝,这个故事才把包拯引进来,这时的故事已经糅合了仁宗年间的冷青假冒皇子案。而发展到清嘉庆年间,据说融合了佛教传说的“狸猫”这一重要道具,也在《万花楼演义》中粉墨登场。再后来,就是《七侠五义》的前身《三侠五义》了。
资料图片
第一次对这个故事加以考证的,似乎是晚清经学家俞樾。他改《三侠五义》为《七侠五义》,并在卷首对事实加以论证。
近年来,有赖于历史普及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人们对“狸猫换太子”传说的认知过程渐渐发展成“先知道这事不符合历史,然后才对这个故事产生兴趣并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了。
然而总有人唱反调,笔者近来还是常见一些文章,仍然认定是从刘皇后李妃手里夺走襁褓中的仁宗,还“引经据典”,试图力证刘皇后是个阴险狡猾的女人,为了上位而把赵祯抢走当成自己儿子,并且瞒过了宋真宗赵恒。
真宗明确知道赵祯的生母
要注意的一点是,仁宗赵祯的出生,宋真宗是明确知道的。赵祯的生日,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这是记录在《宋史·仁宗本纪》中的,同时也在《宋大诏令集》中得到辅证。同时,在《宋史·后妃列传》中也提到, “(李妃)既有娠,从帝临砌台,玉钗坠,妃恶之”。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这一点也能够得到应证。赵祯出生的那一天,周起进宫奏事,真宗喜得贵子,心情很好:“是日,后宫李氏生子。知开封府周起方奏事,帝谓起曰:知朕有喜乎?起曰,臣不知也。帝曰:朕始生子。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而且最重要的是,反观刘氏,自始至终并未说她曾怀孕。
影视资料
刘氏封后
真宗前面生的几个儿子,都不幸夭折了。所以对赵祯特别宠爱,大中祥符七年三月,即将满四周岁的赵祯被封为庆国公;第二年又给还年幼的赵祯行冠礼,封寿春郡王,进资善堂读书,延师讲学。天禧二年(1018年)二月,进封昇王,宰相向敏中等人三次上表请封皇太子,同年九月,赵祯正式获封皇太子。
刘氏进封德妃,是在大中祥符五年五月,同年,朝中屡次敦促真宗册立皇后,这时距郭皇后病死已经长达五年之久。真宗立刘氏为后,群臣是反对的,李迪说她“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杨亿甚至不肯写诏书,他跟丁谓说:“如此富贵,亦非所愿也”,丁谓只好令别人代写。参知政事赵安仁则力争立沈才人为后,沈才人是前宰相沈伦的孙女,相形之下,刘氏“家世寒微,不如沈才人出于相门”。然而《宋史》说沈才人才是真宗的第一人选,因为有人从中作梗,才不能如愿,应该是误记。
影视资料
我们再看李氏,生下赵祯后不久,被封为崇阳县君。期间,李氏又为真宗生了个女儿。大中祥符九年二月,也就是赵祯被封为寿春郡王的第三个月,李氏又进为才人。这里划个重点,李氏明显不是因为“又生了个女儿”而被封才人。《资治通鉴后编》:“三月……甲午,诏筑堂于元符观南,为皇子就学之所,赐名曰资善。帝作记刻石堂中……杨怀玉为寿春郡王伴读……丙申,以后宫崇阳县君李氏为才人”。之后不久,李才人又被进封婉仪。
我们常说“母以子贵”,我们非但不能把刘氏的成为皇后当做她因赵祯而“贵”,反而李氏才是“母以子贵”的真正受益者。
被蒙在鼓里的到底是谁
到了这里,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刘氏和李氏,出身都比较低下(李氏父亲的左班殿直,是很小的官,甚至可能是李氏入宫之后才得的),出于对刘氏的偏爱,宋真宗最终选择了立刘氏为皇后,并授意年幼的赵祯归刘皇后抚养,对于李氏,也相应地予以优待(在后宫品级中,婉仪是正二品,已经不算低了)。聪明伶俐的李氏,自始至终也没有发表任何异议。
京剧《狸猫换太子》剧照
喜得贵子的真宗,恨不得当即大诏天下,所以当时的大臣们是都知道仁宗生母的。所以,后来出于政治的考虑,真宗授意隐瞒仁宗生母的真相,大臣们也只能装聋作哑了。在仁宗即位后,李氏跟真宗的其他妃嫔同列,没有因为自己亲生儿子当上皇帝了而趾高气扬,“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
也就是说,至始至终被瞒在鼓里的,只有幼年的宋仁宗赵祯一个人!
至于《龙川略志》中所说的“宫省事秘”,要么就是吕夷简哄赵祯,要么就是苏辙自己瞎掰罢了。
本文作者:古今漫弹(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