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考都考什么,怎么选科,录取率,这是份简介,你自己看吧野史趣闻

2018-11-08 16:32:07

继续来说《唐代科举与文学》这本书,考试日期日益临近了,我们来看下一步:扬长避短,谨慎报名。

为什么说要扬长避短呢?因为唐朝的科举考试是分成好几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报名之前,你要想一想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科目。那么唐朝科举考试都有哪些科目呢?

有一些科目是选拔专门性人才的,比如选拔懂法律的,叫做“明法”;选拔懂算术的,叫做“明算”;甚至还有一个科目叫“道举”,考的都是道教的经典,也就是《老子》《庄子》这些书,考上了也可以做官。道举这个科目是唐朝特有的,因为唐朝皇帝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就把道家的始祖老子追认成自己的祖宗。老子名叫李耳,和唐朝皇帝一样也姓李。这些科目都是选拔专门人才的,如果你有这些方面的才能,可以去报名试一试。不过这些科目并不是主流,在当时最重要的科目有两个,一个叫“进士”,另一个叫“明经”。其中,进士是最有名的,考中进士,那在当时可是很尊贵的。

有一本唐朝文人的故事集叫《唐语林》,里面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大诗人元稹考上了明经科,就去拜访另一个大诗人李贺,结果李贺闭门不见,还让仆人带出话来,“我考上的可是进士科。你一个明经科的,也有脸来拜访我。”于是两人就结了仇。你看,在唐朝能考上进士,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

进士为什么高人一等呢?因为进士是各科考试中最难的,考上的人数也最少,物以稀为贵嘛。唐代有一个说法,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经算是年龄很大了,五十岁考上进士科,还算是年轻的,可见进士科有多难考了。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员当中,进士科和明经科加在一起,也不到一百人,这其中大部分还是明经科的。参加考试的总共有多少人呢?一千多人。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增加了进士科的录取人数,每次录取人数也仍然不过三十人左右,录取率稳定在2%到3%。

难怪我们在读唐诗的时候,会读到很多诗作,都是在表达考试落榜以后的郁闷心情。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关于这首诗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是,诗人参加进士考试落榜以后,坐船路过寒山寺,夜里听到寺里传来的钟声,触景生情,就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你看,要不是因为进士太难考,我们今天就读不到这首诗了。

考进士这么难,它到底考些什么呢?唐代的进士科考试经过了好几次改良,到了唐高宗李治在位后期才定型。它包括三场考试,第一场考诗赋,第二场考帖经,第三场考时务策。三场考试的先后顺序有时是可以调整的。

第一场考的诗赋,就是诗加上赋。诗考的是律诗,严格讲究格律。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考生们写的诗有九成以上都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诗。就是每句五个字,一共十二句,每两句就有一句要押韵,一共六个韵脚。而所谓的赋,是一种结合了诗歌和散文特点的文体,既有诗歌的韵律,篇幅上又比诗歌要长,和一篇散文差不多。汉代的司马相如,就是写赋的高手。

进士科考试中最重要的就是诗赋,所以一般放在第一场。诗赋的内容不一定是四书五经,可以写历史故事,也可以写风景,题目一般是主考官即兴定下的。比如,唐朝有一年诗赋考试的题目叫《贡院楼北新栽小松诗》,主考官看到考场的北边刚栽了一棵小松树,就对考生们说,你们就以这棵松树为题写一首诗吧。这要放在明清时期,那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唐朝的考场风气还是比较自由的。

我们再来看看帖经和时务策这两场考试。帖经考试可能是最简单的,我们上中学时考语文,都考过古文填空,就是几句古文挖掉一句让你填上,帖经考试就是古文填空。主考官一般从儒家经典里选出一句话,拿掉其中三个字,让考生填上。一般考的都是《礼记》《左传》《尚书》这样的儒家经典,一次选几本书,每本书里出十道题,这就叫帖经考试。

那时务策又是什么呢?就是让考生针对一个现实问题,写一篇对策建议。比如唐太宗贞观元年的进士考试中,就考了两道时务策:第一道问的是如何公平地审理案件,第二道问的是如何选拔人才。曾经当过宰相的上官仪,就是这一年考中的进士。说起上官仪,你可能更熟悉他的孙女上官婉儿,就是武则天身边的那个女官,帮忙起草了很多重要的文件。

诗赋、帖经和时务策共同组成了进士科的考试,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场考试都是淘汰赛,如果你某一场没能过关,那就不能进入下一场考试了,必须连过三关,才能成为万众仰望的进士。这下你知道为什么说进士考试特别难了吧?

说完了进士科,我们再来看看经常被进士们鄙视的明经科。明经科也是三场考试:第一场是帖经,第二场是口试,第三场是时务策。乍看上去,明经科和进士科好像差不多,都要考帖经和时务策,实际上很不一样。明经科更为看重帖经考试,进士科考的那些经典,明经科都要考,而且明经科还要加考两部经典,一部是《孝经》,另一部是《论语》。同时,明经科对时务策的要求,却比进士科要低一些。唐代的历史文献中,保留了不少时务策的范文,全是出自进士科,明经科的时务策一篇都没保留下来,可见明经科考生写出来的时务策普遍质量不高。

那明经科第二场要考的口试又是什么呢?就是主考官把考生单独叫过去,从儒家经典中找一段话,让考生解释这段话有什么含义。你看,明经科比进士科少了诗赋考试,多了口试,但口试考的是记忆和背诵,诗赋考的是文学才华,显然还是诗赋考试要难得多。而且,明经科虽然比进士科多考了《孝经》和《论语》这两部书,但其实这两部书都是薄薄的一本,字数很少。所以,进士科的总体难度比明经科要大,也就难怪当时的读书人都以考中进士为荣了。

进士科和明经科是唐代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两个科目,如果你回到唐朝,到了报名的时候,就要在这两个科目之间谨慎选择。如果你对自己的文学才华比较有信心,就可以搏一搏,去考进士科;如果你觉得自己更擅长记忆和背诵,那明经科可能更适合你。虽然明经科没有进士科那么有面子,但也有可能通向成功。唐朝的名臣狄仁杰,就是那个影视作品中的神探,他就是通过明经科走上仕途的。所以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本文作者:六百八文化百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