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大爱情怀野史趣闻
楚天时报讯 明朝嘉靖版的《蕲州志》卷十一《儒林》篇记载李时珍“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李时珍以“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为理念,充分体现其“博施于民”、“重仁轻利”、“济世救人”的医者风范。正如郭沫若所言:“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
据蕲春人民口口相传,一年春天,李时珍坐小船到雨湖对面的银山采药。小船接近一片芦苇时,忽听到芦苇丛中传来哭泣声。一位50多岁开外的渔妇坐在一条破旧的渔船上呜咽。李时珍忙上前仔细询问。
原来渔妇一家在雨湖捕鱼,儿子、媳妇因生活艰辛劳累过度相继病逝,唯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孙女跟着她。因办丧事等欠了一笔债,祖孙俩就只好靠打鱼还债。当时一般的鲜鱼价格很低,只有青背鲫鱼价钱要高一点。然而,青背鲫鱼只有用钓钩才能捕到。用这种钓钩,每天都要日落下饵,五更收钩,实在是太辛苦了,孙女身子单薄难以支撑。早晨她正准备收钩上集市卖鱼,忽然喊头晕,身子晃了晃,便一头栽倒在船舱里不省人事。
听了渔妇的哭诉,李时珍跳上渔船为小女孩诊断,知道她没有什么病,只是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极度虚弱而引起昏厥。李时珍关切地对渔妇说:“这孩子只是身体太虚弱了,需用药物滋补。”渔妇摇着头,叹了口气。李时珍心里明白,她们连每日三餐粗茶淡饭都难以为继,哪还有钱去买滋补品呢?
李时珍想到这里,就对渔妇说:“这孩子体虚,你该常给她弄点鱼吃,你那鱼篓里的青背鲫鱼可是很好的补品啊!”渔妇苦笑道:“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我们捕鱼的虽然捕的鱼儿用船装,可谁也没有尝过鱼的鲜。何况这孩子父母死时还欠下不少债,哪有鱼给她吃呢?”
李时珍听罢,深为她家不幸的遭遇而难过,安慰一番便告辞。渔妇忙从鱼篓中取出两条青背鲫鱼给李时珍作为酬谢。李时珍再三推让,渔妇总是不依,他只得把鱼收下。临行时,李时珍对渔妇说,他要买青背鲫鱼,叫她孙女每天送两条到他家去。
第二天,那渔家姑娘真的把鱼送来了。过了秤,付了钱,李时珍把姑娘留住,端出昨天买的那两条青背鲫鱼煮的汤,对小姑娘说:“你喝下就不再头晕了。”姑娘顺从地喝完了鱼汤,李时珍叫她明天再来送鱼。
就这样,那女孩子每天送鱼来,李时珍买了鱼就煮鱼汤给她喝。一个月后,这渔家小姑娘面色红润,再也不头晕了。
这件事很快便传遍了蕲州城,李时珍的大爱情怀遂广为流传。(黄焕詹建平)
本文作者:楚天时报(今日头条)
-
Tags: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