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的核心是什么:国君理智与否决定国家强弱野史趣闻

2018-11-08 12:31:57

战国的核心在于七雄,七雄的核心在于秦国,而秦国的核心在于秦王。而评价一个帝王是否英明的标志在于他怎么样对待大臣的谏言。

《战国策》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秦昭王在朝会上与一个叫中期的大臣辩论。中期的语气很强硬,而且还十分占理,这让秦昭王十分生气。然而,中期就是得理不让人,还优哉游哉地走了。留下秦王在朝堂上气得胡子都竖了起来。这时,有人就对秦昭王说:“这个中期真是太强悍了。幸亏他遇到了贤明的大王,如果他生在桀、纣之世,一定就会被杀掉了。”秦王一听,明白了话外之音,就不怪罪中期了。

帝王为一国之尊,自然有着不一样的自尊,容不得别人的侵犯。但另一方面,有作为的帝王是有较大的精神追求的,他们更愿意自己成为明君,而不是昏君。正是这种理想,才使他们实现了自律。

无独有偶,秦昭王的事情几乎克隆似的发生在800年后的唐朝。唐太宗有一次与魏征辩论,也是被魏征又臭又硬的牛脾气给气坏了。在朝堂上不便发作,一回到内殿,他就恨恨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一说,连忙问是怎么回事,唐太宗就说是魏征这个老头不给自己面子。于是长孙皇后转身去换了朝服,再正式地向太宗下拜道贺。太宗不解其意,长孙皇后就解释说:“我听说大臣忠直则君主贤明,今天魏征直言相谏,正说明皇上英明啊。”太宗一听,怒气就没有了。

然而看君主的表现不能只看一时,同样是秦昭王,能够容忍中期的辩论,却把一位最有功劳的大将给杀了。这就是昭王杀白起的事情——

秦王想要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但白起不同意,他说:“赵国实力尚存,我军近来损失严重。现在诸侯国又在联合起来抗秦,我军跨越那么长的距离去打仗,真是很不合适的。”秦王不听,结果邯郸打不下来,又受到联军的攻击,秦军节节败退。秦王为了挽救危局,数次要求白起出战,而白起就是不从。于是秦王就把他的官位一削到底,最后还派人将他赐死。

从头到脚,白起没有犯什么错,只是不听秦王的话罢了,然而秦王不听良言在先,这也不能怪白起。

而唐太宗对待魏征呢?魏征去世时,太宗为他亲自撰写碑文,而且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然而没过多久,他因为听说魏征犯过错误,就下令将魏征之墓给推翻挖开了。后来又由于东征朝鲜失利,在归途中路过魏征墓,想起魏征曾经劝阻自己不要东征,于是他又下令将魏征墓重新加以修缮。

像秦昭王、唐太宗这样的君主,在古代君主中算是最英明的一类了,即使如此,他们的头脑还是会在理智与不理智之间摇摆,一不小心就会触怒他们,导致强烈的报复。其他的昏君就不用说了。

而君主的不确定性大,必然造成国家的不确定性,也会造成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不确定。这在战国时期,就会使七雄之间呈现出异常繁杂的关系。在秦昭王期间,起初能一步步地扩大领土,后来发生了始料不及的长平大战,再接着围攻邯郸受困,之后,诸侯并力伐秦,秦国丢弃了很多土地。诸侯各国也由之前的各自为战,到赵国危亡之际团结作战;从之前的畏秦心理发展出胜秦的信心,也使各国君主的心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其实增加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难度。

而这些归根到底在于秦王的好恶,他没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策,却把怒气撒在提出正确意见的人身上——仅此而已!

本文作者:文史书摊讲坛(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