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贫弱之我见野史趣闻
宋与秦、汉、隋、唐的最大区别就是,国势终始贫弱不堪。
始终困扰赵宋王室的有两大难题:
——对外积弱不振。
——内部积贫难疗。
首先,来看“对外积弱不振”:
赵匡胤取柴家天下时,一代明君柴荣已为周朝打下较好的军事基础,赵宋亦受其益,且太袓也为勤君,政治较南方开明,很快先荆南、次蜀、次南汉、最后南唐,一一平复,中国自唐未纷乱后终由宋一统。
宋太袓虽然杯酒释兵权,但唐制遗风仍在,当时宋廷在外的郡级以上节度使多达三十多名,其中西北边境的节度使更是不曾裁撤,包括了——郭进驻西山二十年、李汉超守关南十七年、董遵诲守通远十四年,太袓对于边境节度使,往往“军中事许从便宜”,且本地税赋也“由处置”,所以,当宋朝在平复江南时,西北边境虽然常被侵扰,但“蕃寇每入,多致克捷。”
凡事有利必有弊,南方虽平定,但宋军已呈疲兵之势,面对北方契丹,宋太袓两度亲征均败北,自己也身负箭伤。不是契丹不可战胜,周世宗柴荣在石晋、开运、阳城之战,一举拿下三州,耶律德光几乎命丧世宗之手,可见辽国并非无敌,但宋太祖终较周世宗才弱,也无贤臣良将辅佐,而宋室后继者更因体制问题,根本无力驱辽。
宋室由兵士拥戴立国,所以宋太袓所立“裁抑兵权”更成为了宋室的历代家训,宋朝在平复南方时,所依靠节度使来阻止对北方侵攻的军事屏障,随着节度使一一老卒之后,不复存在,原节度使之位渐渐由文臣替代,至此,宋朝受到北方的威胁的态势就从末改变过。
而宋室定都开封,也使自己处于极为不利的形势之下,黄河以北一马平川,辽骑兵只需三四天即可到达河北岸,而开封又处在平坦的南岸,没有任何屏障可依,宋太祖也清楚利弊,几次有迁都计划,甚至一度准备迁都洛阳,可晋王(宋太宗)“力请还汴”,最后不了了之。
——另论:晋王力请还汴,原因看来很复杂,个人感觉主要是晋王为争夺继位权而所做的战略考量,因为由于开封的地理位置不佳,宋朝需驻防大量禁军以拱卫京畿,汉唐时期的中央禁军只三万余,而宋太袓时期就驻兵二十万,可见如控制了禁军等同于控制了国家的主要军队,晋王在此时期对禁军的控制权估计不少,这对他争夺继位有一定优势。
定都开封,其实让宋朝陷入了一个致命的恶性循环,由于地势不利,边境一起事,宋廷即感紧张,而后需驻防更多的禁军来护卫京都,太袓的二十万到了英宗时已达七十万余(当时全国总兵力110万而已),更多的军队意味着更多的粮草,使得宋朝不得不严重依赖汴漕的漕运,造成了宋廷根本无力也无暇顾及迁都之事(离开汴漕等于离开生命线),边犯——增加禁军——再边犯——再增加,最终宋朝到了中期,即使想迁也已迁不掉了。
而宋室废弃唐朝府兵制,禁军已经成为全职军人,但效果看来并不好,以二十岁入伍至六十终,四十年间其实只有二十年可用,所以禁军看似数量不少,但可用之兵往往不足四五,禁军主要职责是护卫京畿而并非出征驱敌,真宗时期寇准的澶渊之盟之后,禁军更是无仗可打,没有了实战经验,战力渐弱也属正常。
——另论:澶渊之盟安定了北宋边境长达120年,却也让北宋的军队荒废了120年,真不知道该说是救了宋朝还是害了宋朝。以西夏为例,真宗至仁宗就短短几十年间,仁宗时西夏攻宋,即使宋廷派出范仲淹、韩琦等一代名臣,结果仍是不敌西夏,议合了事,可见只有短短几十年,军队的战力下降的如此之快,更不说120年之后,军队会变成什么样子。
宋廷对外积弱,前期并非军队不善战,而是被先南后北的战略所托垮;中期并非不想战,而是卫戍京畿无法战;后期则是想战则无可战,军员素质严重下降导致无兵可战。
再来看宋朝“内部积贫难疗”
禁军所引发的冗兵,是宋朝内部积贫难疗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面说过,由于开封的地理位置和宋制本身的原因,军队不仅没有兵士复员回到地方,而且还逐年增加,看下列表:(约数)
——太袓开国 20万
——太袓 37万,其中禁军20万
——太宗 67万,其中禁军36万
——真宗 91万,其中禁军43万
——仁宗 126万,其中禁军82万
——英宗 120万,其中禁军70万
可见宋廷在短短百年间,全国兵力翻了七翻,而所召兵员多为健壮者,至使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弱,全国的农业生产力日渐削弱,宋朝内部贫弱,这是其一。
其二是军费:
太袓设禁军时,为防兵卒骄惰,设三年一次的“郊练”,规模之大如同出征,而开销也随之途增。各代“效费”如下:
——太宗时 500万贯(还多以物抵)
——真宗时 800万贯(现钞)
——仁宗时 1200万贯(现钞)
——英宗时 1300万贯(现钞)
而这只是训练费用,军费开支(养兵)更是大的惊人。以英宗时期军费开支为例,就可知有多庞大了。
——英宗治平二年时为例,禁军约70万,每年吃用开销及军响约3500万,地方厢军50万,每年开销1500万,全国兵力总开销5000万贯,这些都是用“钱”直接支出的,而英宗当年全国财政收入中的“钱”(即现金)总计才6000万贯,养兵用掉了六分之五。
故后来王安石大呼“倘不能理兵复古制,则中国无富强之理也。”
其三是重文抑武的家训,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和经济负担。
宋朝由于始终面临北方威胁,军队只增不减,根本不可能从数量上来抑制军方势力,所以为了防止军人操握政权,宋室对士大夫(文人)的优待远高于汉唐,让文人永远压制在武人之上。为此,宋室做了如下举措:
——登科名额大量增加。隋唐进士少则三十人,多则八十而已,而宋廷由于需要大量文官出任地方长官,太宗时期进士中弟者多达七百人,是隋唐的十倍,太宗之后均以此为例。(相当于每三年(三年一试制)从民间提拔的官员多达七百人)
——优待进士。 宋廷优待进士相当的夸张,太宗时期,只要进前五均直接出任郡级官员,状元更是直接登朝”领太史职”,当时状元及弟,有人形容如同带甲十万收复幽蓟一般光荣,虽有夸张,但仍可见之优待。而所有参加殿试的进士,无论成绩,“皆不黜落”,全部录用,可见厚待之深。
——官俸增加。当官者在位时,除了普通的俸禄外,还配额外恩赏,军队每三年郊练时,文官均获赏赐,宰臣枢密使级别的银四千两,执政官级三千两,三司级一千两,以下按官职逐减,可见在宋朝当官,哪怕最小的官也能百两银的额外收入。当文官退休退位时,还有“伺禄”可拿,相当于现在的“离休干部”一般。
——荫子荫孙。这是宋朝优待文人的更强表现,一定级别的官员,子可承父官或同级官职,一人当官,家族直系子孙可以同时得到“封荫”,发展到荫亲荫外亲荫门客,甚至发展到只要即位当官,门下子孙门客即可得荫俸,如果你没有娶妻,也没关系,按一子荫俸发放,可见宋室对文官的待遇远超前朝。
宋朝如此优待文人,结果造成“官吏日多,俸给日繁。”下表简明的列出了北宋期间拿俸官员的数量。
——真宗时期 官员1万,储备官员1万,官员宗室1万。
——仁宗时期 官员2万,储备官员1.2万,官员宗室1.6万
——英宗时期 4倍于真宗时期。
可见,宋朝冗官同样和冗兵一样严重。我再列一张宋朝四代(太宗至英宗)的年收入和年剩余简表:(包括物品价值和钱两)
——太宗 岁入 2200万贯,余大半。
——真宗 岁入1亿5千万贯,余2千万贯。
——仁宗 岁入1亿2千万贯,无余。
——英宗 岁入1亿1千万贯,赤字1千5百万贯。
仁宗英宗时期的收入,是太宗时期的6倍有余,却还不够支出,可见宋廷的财政严重恶化。
——另论:宋朝的税赋收入十倍于汉,七倍于唐,但其土地面积和人口却远小于汉唐,如此高额的财政收入是以严重剥削民间财富形成的,所以宋朝历代民间均无法藏富,地方愈来愈贫困,而中央亦无法满足其财政需要,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宋朝贫弱并不是国运,也不是战争所造成的,而是宋朝本身的政治制度所慢慢形成最终积重难反的,权利过于集中的中央政府,不仅把军事大权独自掌握,连财政大权也一并拿下(宋朝专设转运使来负责对地方上的财政进行控制),造成了宋朝地方政府使终无力进行经济建设,而面对外侵内乱也只有依靠中央出兵而无法自己解决(梁山和方腊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剿匪军都是由中央直派,地方完全没有军力与其抗衡)
宋室对于内部颠覆做了周密的保障,从而在上百年的王朝中,只有宋朝没有一将一官做乱犯上,政治上从没有出现内部危机,这一点宋朝是成功的。
同样,宋室为了保障自己的政治地位,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国力贫弱使得宋朝始终面临北方强敌的威胁,最终也被北方之敌所攻灭。
本文作者:老田戏说今古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