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那么富?野史趣闻

2018-11-08 08:03:29

文:戴桃疆

宋代多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王朝,它靠军事政变确立政权,建立政权之后却倚重文人,它内忧外患,但在经济上又非常发达,和清朝末期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局面完全不同。

宋代十分富有,所以宋代文学艺术饮食等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关于宋代富庶的原因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宋代从立国之初就确立了对国民个人财产的保护。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宋代私有财产观念对于宋朝经济的发展作用可能不直接,但不能说效果不明显。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记载:“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毋得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族诛汝……众皆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秋毫无所犯。”军队没有像之前军队那样对城市人民财产进行抢劫,但是民间有变革之际趁火打劫者,“上之入也,闾巷奸民往往乘便攘夺,于是索得数辈斩于市,被掠者官偿其赀。”

宋代官方不仅没有实施抢劫,反而对趁火打劫者给予了打击,教育和警示了有歹心的,稳定了民心,擒获盗贼但没有返还赃物的,官方也无法找到赃款赃物的,由官方出资返还民众。这固然是宋代建国之初为了树立良好的政权形象做出的努力,但是从客观上也帮助民间确立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意识。

按照古代皇权建立的思想,皇帝是天的儿子,是代替上天来到人间代行治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观点在宋代发生了改变,许多文人站出来发表观点,否认皇帝是天下财产的终极所有者,因此作为天子的皇帝不得随意私自抢夺和占用的民间的财产。

宋人杜凡指出,“人主代天理物,一毫之私,不容间也。敕天命以谨时几,畏天威以严夙夜,以念所存,何莫非天。赏曰天命,刑天曰讨。若私怨之宿非天也,私恩之酬非天也,私昵之爵非天也,私谒之行非天也,私敕之降非天也,私财之贮非天也。”天子既然是上天的代行管理者,终极的所有权在于上天,而非君主本人。

宋人郊游

宋代人不仅不认同天下的财产所有者系君主这一观点,同时也不认为天下财产的本源是皇帝,这一观点的主要与井田制不复存在有关。三代井田制治下,民众的财产来源主要是君主,因此民众对国家承担的义务也十分广泛,井田制遭到破坏之后,君民一体制也同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成为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民众可以靠私产养活自己,并不靠君主,这样君主就没有权利剥夺民众的资产,而且作为代上天行使管理职能的人,君主还有责任保护民众的私产不受侵犯。

由于否定了君主对于私产的支配权,否定了君主是人民私产的来源,宋代坊间对于私有财产的观念也逐渐增强。宋仁宗时期,宋祁在开封郊外询问一位农民,“丈人甚苦暴露,勤则至矣。虽然,有秋之时,少则百捆,大泽万箱,或者其天幸然?其帝力然?”农夫驳斥道,“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夫春膏之蒸,夏阳之暴,秋气含收,冬物盖藏,我又州处不迁,亟屋除天,以复地理。今日之获,自我得知,胡幸而天也。且无俯有拾,仰有取,合锄以时,衰征以期,阜乎财求,明乎实利,吏不能夺吾时,官不能暴吾余,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

宋祁像

就连务农者也知道农事生产的收获和君主没什么关系,在这种意识形态下,想要剥夺民众的财产十分困难。

宋朝无疑是富庶的,这种富庶建立在恒产与恒心的基础上,宏观历史进程是一方面,围观层面还是要靠个人奋斗,私有财产不可被剥夺并不是一种西方观念,私产不可侵犯并不是某种挑动私欲的西方阴谋,私产神圣不可侵犯可是宋朝农民都懂得的道理呢!

本文作者:真知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