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金瓶|真实的西门庆(9)野史趣闻

文/小李铃铛
西门庆一上场,作者就让他死了爹娘,无父无母,无兄无弟,除了外戚,连个三亲六戚也寻不着,彻底无依无靠的一个人,或者是作者有意为之,这么无六亲之累的一个人,自然也无仁义道德、忠孝贤悌之累,天不怕地不怕。
爹娘留下的财产并不够他花销,一处门面五间到底七进的房子,一个生药铺,呼奴使婢,骡马成群,像他这样终日闲游浪荡、嫖赌玩乐的花花公子,又搭了一班无益有损的朋友,任凭怎么富贵,七颠八倒就给荡没了。西门庆虽然浮荡,但还不是那种坐山吃空、败坏家财的公子哥,他很清楚这一点:荣华富贵不能从天上掉下来,还得自己去挣。
怎么挣?发愤啃书金榜题名,固然是个不失体面的选择,但西门庆的水平和功底太浅,走“仕途经济”之路是没指望了。就像今天,农家子弟如果读书读不进脑壳里去,爹娘就早早为他打点包裹行李,跟随叔伯兄妹到大城市打工,或者还可以闯出一条生路。西门庆一来读书不长进,爹娘也不监督;二来,他很敏锐地嗅到了当时社会的变化。
中晚明时期,人口增加,科场异常激烈,他若从事举业,肯定白搭。而当时晚明社会,经商已成一股潮流,自古士农工商,商业排在最末,到了明末,世人“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举反在次着”,“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二刻拍案惊奇》)。
西门庆家原本就开着生药铺,合了时代大流,继续以钱来生钱,这一着是没错的。至于耕种之业,就不要提了,虽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嘴上都说农业多么重要,却并不怎么善待农民,农民往往是受盘剥最重的。到了明代,江南的大商人,超过一半都没有田地,因为明代种田利润太薄,赋役又重,和经商相比,利益相差悬殊。(《五杂俎》)以西门庆的眼光和判断力,才不走那条冤枉路呢。
确定好人生道路,西门庆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商贾生涯。笑笑生说这西门庆生来秉性刚强,行事机深诡谲。西门庆雄心勃勃,他盘算的是做大生意,像武大郎卖炊饼、蒋竹山开个小药铺的小买卖,他是不屑一顾的。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要想做大生意,可得有几把四通八达的刷子,权力这一节是必须打通的。西门庆想必很精细地估计过自身的资源;自己不能做官,也没有一个很硬的靠山。怎么办?
贾宝玉自己不长进,好在有他祖宗留下的老本,还亏有个在朝廷当官的老子,更有个做贵妃的姐姐,养尊处优,得众美女宠爱也是自然。西门庆没有贾宝玉会投胎,只落到一个破落户财主家里,什么也没有,高贵的血统,富贵的亲戚,卓绝的战功,良好的教养,修齐治平的抱负与才能,统统全无。西门庆想必也懊恼过,但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绝不会为没有的资本患得患失,因为他要集中精力打好手上这副牌。
西门庆有什么呢?一颗刚强的雄心,一颗算计的大脑,浑身长满的心眼和一副生机旺盛的皮囊。凭着这些,他就有本事左右逢源,迅速发家致富,左拥右抱,尽享人生,实在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赏心乐事。
以西门庆现有的家当,守着几房老婆过点小滋润日子,是没有问题,可是要想做人上人,活得尽兴,可就难了。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一辈子,珍馐佳肴尝遍了,荣华富贵享受着了,方才活得够本。从古至今,中国的小老百姓,不都是在为这个幸福的小目标熙熙攘攘,四处奔忙么?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事情,自有“肉食者谋之”,与我等小老百姓何干?西门庆的一切活动,也都围绕着“谋生与谋色”这两项展开。欲海横流,方显“流氓”本色。
有一件事我疑虑已久:我常怀疑,古代的佳人是否都真的嫁给了才子。《西厢记》和《牡丹亭》里的官小姐们,真的这么热爱“仕途经济”的学问?即便是爱才子,也是爱有才有贝的公子哥儿吧;要么,看到了才子有科举入仕、成为国家公务员的潜力。爱才子,归根到底还因为才子是潜力股,所以作者最后也没让崔莺莺和杜丽娘们失望,纷纷让张生和柳生们高中状元,做了大官。这是中国百姓盼望的理想结局,如果不能中举呢,崔老夫人还会让莺莺嫁给张生吗?胡屠户会对范进改变脸色吗?《红楼梦》众女儿之中,以薛宝钗的心性最高,原打算入宫待选秀女,凭借好风平步青云,如果不是哥哥薛蟠把家里世袭的爵位弄丢了,如果不是贾宝玉家世显赫,出身名门,大概是不情愿嫁给贾宝玉的。这么个冥顽不灵的老公,劝他仕进还反倒骂老婆是“禄虫”,以为还可有调教改变的余地,谁知这块顽石就是不开窍,可想而知,最后宝钗心里有多么懊恼了。
更多好文关注头条号:小李铃铛。
本文作者:小李铃铛(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