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成功发动辛酉政变,原来是因为肃顺等人忽视了这两个人!野史趣闻
慈禧太后在历史上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过程,而慈禧成功触及到清廷最高权力的重要转折点就是她成功发动了“辛酉政变”。但令无数人都想不通的是,咸丰帝留下的政治经验丰富的顾命八大臣,怎么就没斗过常年身处皇宫,且只有二十五六岁的两个年轻女人呢?通过查阅资料,一般观点都认为是八大臣轻视了两宫太后和奕訢的势力,进而没有做出全面的预防或者是先下手为强的行动,导致最后失败。
但笔者通过仔细了解那段历史,并认真思考发现,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成功的关键所在是,她和奕訢获得了当时戍卫京畿的军方领导人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同时八大臣还弄丢了手中仅有的一点兵权,这应该才是他们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热河期间,八大臣听到慈禧为他们加官晋爵时,竟傻傻地主动请求辞去一些兼差,结果搞得载垣、端华、肃顺三人的步军统领,管理火器营、健锐营、扈从护卫等重要兼职被免掉。其实,如果八人足够敏感和警觉,只凭慈禧这种做法就该有所察觉,可惜他们对控制权力最关键的军权并没有第六感,所以,导致他们后面只能任人宰割。
其实,很多历史事件已经无数次证明掌握最高权力者只有扎实地掌控军队权力,才能地位稳固,但肃顺等八大臣却并未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是一味在断事权、拟旨权、如何用印等问题上与慈禧和慈安纠缠,却没有派人先行拉拢或者是夺取能控制北京及其周边的军队权力。其实八大臣当时还是有机会和资本去做这些事的,因为他们握有咸丰帝钦命其赞襄政务的遗旨,具有合法的赞襄政务权力。
当时僧格林沁正处于和英法联军作战失败,被革职又刚刚被复用的阶段,八大臣应该可以趁机拉拢和安抚僧格林沁,即使不能如愿亦可另图它法。但对另一位重要的掌握京畿方向军权的武将胜保,八大臣就不容易拉拢了。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的时候,胜保受命率八旗禁军驻扎在定福庄,后会同僧格林沁等与英法联军会战于通州八里桥,结果大败,胜保还受了伤,被迫退保京师。奕訢与英法联军通过签订《北京条约》达成议和后,胜保收集各路溃军及勤王部队达万余人在麾下。后来他向清廷提出应在京畿训练这些士兵备用,同时还被清廷授命兼管圆明园八旗、内务府包衣三旗等人马,所以他是当时戍卫京畿的重要军事将领。但他却对肃顺、载垣、端华等辅政专擅的行为深为不满,甚至还曾扬言要清君侧,肃顺等人对他颇为忌惮。可问题是只要知道问题所在,八大臣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应对,关键是他们是否认真想过应对之策。可惜八大臣对此并未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结果被慈禧和奕訢钻了空子,成功将胜保和僧格林沁拉到自己一方,最后也正是他们派兵捉拿了八大臣,将他们一举击溃。相反,如果肃顺等人及早对僧格林沁和胜保等人采取措施,拿到戍卫京师的军权,那么慈禧发动的辛酉政变可能就不会成功了。
所以,从咸丰帝顾命八大臣失败的经过看,他们可谓错漏百出,没有抓到巩固权力的关键问题,只凭咸丰帝遗诏这份空虚的力量,如何能赢得了“随时有小皇帝在手,同时还获得了胜保及僧格林沁等军事将领的支持”的慈禧和奕訢呢!本来掌握先机的咸丰帝顾命八大臣,就这样一步步被慈禧拉进埋伏圈,所以他们最终失败真是一点也不奇怪!(文/讲史论教)
本文作者:市井讲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