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朝皇宫侍卫到底是什么来头?野史趣闻

2018-11-07 19:07:05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清宫剧,对于那些后宫秘史、宫廷内斗屡见不鲜。而这些历史剧里面,总有一些龙套是经常出现,但你没注意到的。

没错,就是皇宫侍卫。这些带着刀,在皇宫里一队一队跑来跑去的家伙,很少有演主角的,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只能算跑龙套的。但是,重点来了,这些家伙到底什么来历?

皇宫侍卫,按现在来说,算是中央安保人员。但清朝的侍卫制度真是相当的严格,让你想象不到,其实这些家伙都是很厉害的角色。

先看看当侍卫的资格。

一、出身:成分必须是官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不行。而且不是现在你家的官位,得有世代相传的爵位。这可比官二代厉害多了,从你祖爷爷就得世代效忠皇上,而且祖上立过大功。爵位是世袭,袭爵的不是长子就是幼子,清初选幼子是满俗,中晚期选长子是汉风,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幺就别想了。

二、族属:满族人或蒙古人。非但普通汉人,汉军旗人都不行。

三、旗属:上三旗(厢黄,正黄,正白),下五旗偶尔可以通融,叫“入上三旗行走”。

四、技能:弓马娴熟,能读写本族文字者加分。

综合上述硬性条件:满蒙上三旗预备袭爵且武艺高强的青年男性。哎呀,不得了,有这样的身份,绝对高富帅里的精英。

侍卫通常是三四年一选。一旦选中,爵位低的从蓝翎侍卫干起,爵位高的从三等侍卫开始。这些千挑万选的侍卫级别可不低:

蓝翎侍卫,正六品,相当于今天的少校

三等侍卫,正五品,相当于今天的中校

二等侍卫,正四品,相当于今天的上校

头等侍卫,正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少将

有的朋友对清朝的官位制度不太熟悉,那么给大家举个例子看看。

甄嬛的爸爸甄远道,大理寺少卿,正四品,与二等侍卫平级,侍卫一般三十岁之前就混到了。因“一丈红”出名的夏冬春的爸爸,包衣佐领,从四品。知府,从四品;知县,七品,安陵容她爹,县丞,八品。

从上面可以看到,这些侍卫的官位,可不容小觑。

普通当官的,三四品以上就算高官了,很多人一辈子也混不上去。当个侍卫,以五六品开始,官位不是很高,但请注意,这是二十岁上下小伙子的起步工作。

现在看上去,这份工作比刚才顺眼点儿了,但没前途啊。混成头等侍卫又怎么样?相当于少将又怎么样?不还是在宫里看大门?——错。侍卫的终点不只是个忠心耿耿的好侍卫而已。这份工作是青春饭,通常到了三十岁左右,侍卫要外任,也就是出宫作官。最好的留京,稍差的去外省。

头等侍卫出来作官,按《大清会典》是正二品的副都统,外任绿营还能再升一级,这里没有破格提拔,就是规规矩矩的毕业分配而已。就算你没出息,以三等侍卫出仕,最低也是正四品的高级军官。不愿意当武官转为文职同等官员也行。

这些青年满蒙贵族侍卫,从小皇帝看着长大,给予种种历练的机会,最为宠信,是帝国的未来高官主要人才储备之一。因此这种侍卫出身的官,升官比一般人快得多。京旗都统,各地将军、副都统大致是他们占据的。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搁在大清,还真是有“种”,这“种”就是侍卫。

侍卫处像个学校,无论成绩好坏最终都是要毕业的,侍卫是个过渡期,直观地说就是王侯将相的孵化器。清朝数不清的高官显贵年轻时都当过侍卫。索额图,明珠,明珠的才子儿子,隆科多,阿桂,福康安,电视剧里出镜率最高的和大人,等等等等。

一般来说,侍卫值班的基本工作其实就一项:看大门。但有一类门不归侍卫管,就是后宫的大门,到后宫里巡逻更是不可能。就日常而言,后宫里有鸡鸡的人只有一位,这是为了保证皇家血统纯正的预防措施。

所以以下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侍卫的衣着也值得一提,平时穿统一制式的石青色常服,正式场合穿蟒袍。三等侍卫以上,出宫的行服是:黄马褂+单眼花翎。

这俩东东大家不陌生吧,对普通官员而言那是立了大功的特殊赏赐,在侍卫不过是工作服而已——不用想就知道,侍卫的地位不一般。

一般来说,侍卫隶属侍卫处,由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领导。大体有这几种:

满蒙侍卫:侍卫的正根儿,前面说的侍卫都是这类,不重复。

汉侍卫:这个没门槛,草根即可,科举一级一级考上来的,中了武进士就有机会被选为侍卫,雍正年间正式定为制度。(不一定是汉人,考武进士当侍卫的满蒙人一样叫汉侍卫)

宗室侍卫:从皇上家里远亲中选的,也是雍正年间设立。毕竟和皇上沾亲带故,比满蒙侍卫待遇略高。

汉侍卫基本待遇和满侍卫一样,但实际的政治待遇要差很多。第一,上班分工不同。举例来说:同样是值班看夜,满侍卫不管锁门开门,满侍卫不看后半夜,这些活儿都是汉侍卫干。(避免引起民族情绪,重要的事重复两遍:汉侍卫不是汉族的意思,满族人考武进士当侍卫,也叫汉侍卫);第二升迁慢,基本不会有机会作乾清门侍卫或御前侍卫(下面再细说);第三,出来作官多半去地方,留京指标稀少,未来一般也没机会进入权力中心。

侍卫们在紫禁城里值班,基本工作就是在各处看大门。上班的集合点分两处,太和门(下图绿圈)与乾清门(下图红圈),在太和门集合的俗称“大门侍卫”,在乾清门集合的是“乾清门侍卫”。

故宫大致以乾清门东西延长线为界,北边叫内廷,南边叫外朝。大门侍卫负责外朝的各处大门,乾清门侍卫负责内廷的各处门户,但限于南北中轴线那部分皇宫,东西两侧的后宫是万万不敢靠近的。实际上多数乾清门侍卫还真的都在乾清门附近,因为皇帝读书的南书房,办公的上书房,就在乾清门北侧;日常休息的养心殿也离乾清门不远。

说到乾清门侍卫,和大门侍卫有天壤之别。史料记载,大门侍卫看乾清门侍卫宛如天人。如果被选为乾清门侍卫,说明一件事:你被国家看中了,未来将进入权力核心。乾清门侍卫,必须是头等侍卫,必须是满侍卫,历史上头等汉侍卫被选作乾清门侍卫的就那么几个特例。(补充:乾清门侍卫是拿双薪的)

乾清门侍卫中最优秀的被选为御前侍卫,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最多的就是他们了。乾清门侍卫和御前侍卫不属侍卫处,隶属于御前大臣(通常是王爷或军机大臣兼任)御前侍卫按品级也是正三品头等侍卫,但他们天天在皇上眼前晃,立功的机会就多,而且本来也是计划提拔的干部,所以赏二品顶戴,头品顶戴的都常见。像《还珠格格》里尔康那样屡次救驾的御前侍卫,头品顶戴绝对妥妥的。

御前侍卫是侍卫职业的最高点,这意味着你的侍卫生涯不会太久了。只要各旗副都统有空缺,很快就能补上。所以紫薇嫁的尔康,是有头品顶戴的御前侍卫,数年内侍郎尚书都不在话下,尔康绝对配得上公主。要不是皇上宠爱紫薇,她生母没封号,还不一定配得上尔康呢。

有个常见的说法“带刀侍卫”,其实侍卫都是带刀的,另外有“御前带刀侍卫”,听上去似乎宠信无比,其实不太准确,带刀的御前侍卫站的离皇上都比较远,皇上身边不带刀的那几位御前侍卫才是最尊贵的。为啥不带刀呢?原因都懂的。由此推测:尔康这么亲近的御前侍卫值班时肯定不带刀。但也有弊端,历史上有刺客时,武艺高强的御前侍卫通常会受伤,就因为皇帝贴身的那几个御前侍卫不许带刀,关键时刻只能肉搏。

据记载他们带的是标准制式的绿鞘方头腰刀。

按规定,这刀应该挂在身体左侧,清前期刀把朝前,这容易理解,方便拔刀。乾隆以后改为刀把朝后,刀把朝后是一种礼节姿态,表示无意拔刀进攻。而在战斗时,刀把自然是朝前的,方便及时出刀战斗。清后期普遍要求刀把朝后应该是礼节复杂化一种表征。

回头再看看电视剧里那些灰蒙蒙的龙套们吧,今后可不该再小瞧他们了,侍卫是当时帝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核心的一员。

本文作者:风吹佩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