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竟然有丢了的皇帝,明建文帝到底去了哪儿?野史趣闻

2018-11-07 18:36:33

关于建文帝的所去,几乎成谜,由于朝代的更迭,在建文帝失踪后,明成祖尚未登基前,明朝出现过很多的大型杀人案例。史书记载说,明成祖生性好杀,将明朝最大的忠诚宋濂的两位嫡系弟子,方孝孺被灭十族,卓敬灭五族,自古以来极刑莫过九族,这种大兴的杀人方式,也被明成祖用的游刃有余。

传说中,说建文帝并没有真正的死亡,而是出亡,说他以僧人的装扮混出京城,这说来倒也是一个及其高明的手法,毕竟在近两年大火的剧人民的名义中丁义珍也是这种简易易容偷逃出境的,在中国的帝王里,扮作僧人逃生这也算是头一遭,但是他究竟是否活了下来?去向了哪里?

在明成祖期待建文帝拱手让城的时候,朱允炆选择自焚,那具尸体却被人议论纷纷,那到底是不是建文帝?谁能佐证?有人说那其实是后尸,因为尸体上没有明确的男性标志,也有的人说建文帝早已经在多日的消耗战中疲于应付,这样的死亡是一种尊严的选择。但仔细翻看史书,就会发现明成祖孜孜不倦的找他的皇侄儿,绝对不是对亡灵的思念,更多的像是要达到某种目的的做法。

在建文帝通过出家遁走的说法里,有一位和尚名叫博洽,是他给建文帝剃度使他出家的人,史书的记载,也使这成为了一个有力的证明。可是去了哪儿?这就需要下功夫了,看看明成祖会怎样选择?当然,兵分两路,一个是胡溁,而另一个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宦官郑和。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寻找这位丢失了的皇帝。

在内搜索的人,在两湖江浙一带展开了地毯式的排查,对这附近的僧人寺庙不间断的进行排查,有时候以官员的姿态大肆搜捕,声东击西,有时候又化妆做一个书生的样子,与僧人探讨“僧术”与佛法,借着多种手段多措并举,慢慢的查访踪迹。这种游击战的打法最终也没能真正有什么效果,不过值得陈赞的是他的灵活的思路。

而另一个人,带着满船的珍贵宝贝,走向一片未知的海域,或许,一去数年。前前后后一共出去了七回,俗称郑和七下西洋,经历了三十多个国家,却依然无所得。着仿佛成为了明一代人的“使命”一般,这样长时间下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消耗了一定的国力。同时也可见当时皇帝对找到建文帝的决心丝毫不亚于当时秦始皇找仙丹的志气。

那么建文帝到底去了哪儿?江湖上关于他行踪的传说有无数。但是出亡似乎已经成了人们公认的说法,没有人相信他真的葬身大火,但谁也说不清楚他真正的去向,确实算是第一位丢了的帝王。当下人们对于丢失人口找见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种,可惜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没有强大的科技做支撑。否则的话,建文帝之事也会浮于水面的。

本文作者:吉米聊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