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缘何灭亡,看大明帝国悲惨命运野史趣闻

2018-11-07 18:06:15

在 17 世纪中叶的中国,发生了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总兵力不到 20 万人的清朝八旗兵,从半蛮荒的东北地区挥戈南下,在短短 20年中横扫东亚大陆,征服了拥有 1.2 亿人口的明朝中国。这就是所谓的明清易代。

大明帝国,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疆域最为广袤,统治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同时期,俄国刚开始其在扩张中不断拼合壮大的历程,印度则被蒙古人和印度人分解得支离破碎,中国一亿二千万的人口远远超过所有欧洲国家人口的总和。这不禁让我们疑惑道:为何明朝会灭亡?并且亡于半蛮荒的满人?

虽然说是明清易代,但是实际情况是在清军入关之前,明朝就已灭亡。多尔衮说得很明白:“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 明朝应当是亡于李自成而非清。然而李自成攻占北京并非一个突发事件,而是前几十年不断加剧的国内社会动荡所引发的暴力活动的一个结果。

早在明朝经济繁荣的顶峰——万历时代,民变就已发生。从万历二十七年至四十二年,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民变、兵变数十次。在这以后,民变不断,规模日大,演变为民众武装暴动或农民起义。天启二年五月,徐鸿儒在郓城举旗反明,自称中兴福烈帝,年号大成兴胜,全国各地响应徐鸿儒的起义:七月,于弘志于在武邑和景州交界的白家屯起事;九月,泽县的康傅夫率众起事;河南汝宁府固始县李恩贤以及四川白莲教徒也纷纷起事响应徐鸿儒,一时间大有席卷全国之势。后朝廷派军镇压,徐鸿儒被杀,其他起事也被镇压下去,但这些白莲教起义成为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先声。陕北农民起义不断扩大,至崇祯六年冬之后达到极盛,最终将明朝推向灭亡。简言之,晚明的暴力活动由底层民变而起,农民起义而兴,明朝灭亡而终。

在东亚,中国之外的一些国家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动荡。朝鲜在 16 世纪末和17 世纪前半期连年水旱灾,经济凋敝,经历了日本入侵的严重破坏尚未恢复,又发生内战,紧接着又是后金的入侵,整个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日本在 17 世纪前半期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在 17 世纪 40 年代,出现了“宽永大饥荒”,食物价格上涨到空前的水平,许多百姓被迫卖掉农具、牲畜、土地甚至家人,以求生路,另有一些人则尽弃财物,逃至他乡。经济衰退导致了社会动荡,爆发了日本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起义,即岛原大起义(亦称“天主教徒起义”)。德川幕府费尽周折,使用了骇人听闻的残忍手段才将起义镇压下去。并且不仅仅是东亚,世界各地也相继发生了巨大的变故。这绝不仅仅只是巧合。

在 1640-1650 年间,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饥馑、营养水平下降以及疾病的增加。据当时的估计,该时间段共有 1/3 世界人口死亡。而中国的明清易代,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气候史研究已经证实:北半球的气候自 14世纪开始转寒,17 世纪达到极点。气候变冷是世界性的,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在范围和程度上有很大差别。17 世纪亚洲的经济崩溃,远比欧洲同期的社会动荡更具威胁力。17 世纪 40 年代初,饥饿和营养不良引发的致命传染病使得日本国内大批民众丧命。同样恶劣的天气也波及朝鲜半岛南部肥沃的稻田,传染病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是最严重的是在中国。17 世纪30 年代,中国举国大旱,政府横征暴敛,激起四方民变,满族势力乘机从北方加大攻击力度。到了 17 世纪 40 年代,中国南部肥沃的长江流域先后遭受了严重旱灾、洪灾、时疫、饥荒。数百万人或者饿死,或者死于 1644 年清军击败明朝的最后一次战争。如此严重的局面,岂是像崇祯这样一个“勤勉的昏君”和腐败的明朝官僚机构所能应付的?因此明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气候变化。

顺带一提,明朝的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困难,导致发生饥荒没有钱去赈济;发生战争,没有钱支付军饷。没有钱赈济灾民,饥民作乱;没有钱发军饷,饥兵作乱。饥兵与饥民结合导致大规模的国内叛乱。政府军队缺乏战斗力,导致国家既无法消除外部侵略,也无法肃清内部叛乱。财政危机导致军事危军事危机导致更大的财政危机,如此恶性循环,明朝最终走向灭亡。国家的财政危机根源于赋税征收过低、特别是工商税过低。

本文作者:playSTATIONplayer(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