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立下规矩不准太监干政,结果却没效果,问题出在这四点野史趣闻

2018-11-07 18:01:18

众所周知,明朝是太监专权现象最严重的朝代,史学家黄宗羲甚至说:“阉宦之祸,历汉唐宋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然而,早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就对太监设下了重重限制。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有感于汉唐二朝太监专权的祸事,就在皇宫门口树立了一块三尺高的铁牌,上面刻着十一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意思很明显,就是立下规矩,用来警示子孙后代。朱棣迁都北京后,也把这块铁牌搬了过来。

除了定下大规矩外,朱元璋还对太监设下许多小规矩,比如在《钦定皇明祖训》里规定“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但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这个规矩不仅被破坏,还专门设立了内书房,帮助小太监读书识字,不仅没有大臣提出异议,还有大学士亲自跑过去当老师。

既然朱元璋对太监设下了重重限制,为什么太监依然猖獗了两百年,主要在于这四点。

1.太监在司法上掌握了厂卫之权。明朝是特务机构最健全的朝代,锦衣卫、东厂、西厂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其权力凌驾于三法司之上,可以直接逮捕、关押、审判朝廷官员,而这些机构都掌握在太监手中。

2.太监在政治上掌握了批红之权。朝廷大事一般先由内阁用蓝笔“票拟”进呈,然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红”批准。可是到了中后期,明朝皇帝大多怠于政事,“批红”之权就落在了太监之手,导致内阁也不得不看太监的脸色。

3.太监在军事上掌握了监军之权。朱棣时期,太监的监军之权只是临时的,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全国军事重镇都设置了“镇守太监”。更让人吃惊的是,李自成围攻北京之时,崇祯还组织了四万太监,时称“净军”,可惜一触即溃,纷纷投降。

4.太监在经济上掌握了监税监矿之权。万历之后,太监被派往全国,监管税收、食盐、采矿、采办等重要经济事项,几乎掌握了明朝的经济命脉。除此之外,太监还大肆侵占良田,而且不需纳税,比如谷大用一人在京畿就有良田万顷。

既然如此,明朝皇帝为什么还要用太监?因为文官集团过于强大,动不动就集体跪在宫门外,崇祯临死前说,“朕非亡国之君,然诸臣皆亡国之臣也”,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明朝皇帝不得不用太监来限制和平衡文官集团,毕竟没有几个人能像朱元璋那样,不服就砍脑袋。

参考文献:《明史》

本文作者:趣味的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