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和夫人们玩乐,突然丢了一件道具,进宫后雍正一句话吓出冷汗野史趣闻

雍正暗中力量
雍正皇帝继位之前,竞争对手相当多。因为康熙皇帝共有序齿之子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最后的夺嫡,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九子夺嫡”,被翻拍成了不少电视剧。最后,爱新觉罗·胤禛胜出,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为了夺嫡,这些皇子们都是苦心经营,手下能人异士不少。雍正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要发展自己的力量,却必须藏着掖着,不能被其他皇子知道底牌,更不能被康熙知道,否则很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这里面最初的太子,胤礽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康熙两次废了他的太子位置,理由中都有“结党营私”一条。雍正能最终胜出,听形势看眼色的能力绝非常人能及。
雍正在紫禁城外面的府邸是雍和宫,他培养手下,多是在这里完成。雍和宫位于北京城东北角。《南亭笔记》中记载:“雍正在外邸时,恒与商贾杂处,以深自韬晦。”说的是雍正住在自己的府邸时,经常和做生意的社会人士交往,暗中培植自己的力量,因为这些人消息广。

其中就有这么一批人,谓之“江湖间奇材异能之士”。雍正暗中笼络,“以备他日之用”。
秘密侦探
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高手,几乎都是超脱现实的存在,但是在民国之前的武林中,确实存在着高手,他们的能力,似乎不是现在那些叫嚣“假武术”的所谓“格斗狂人”所能比拟的。比如明朝张三丰,清朝董海川、郭云深、孙禄堂等等,根据记载,他们的实力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雍正就笼络了一批这样的能人。他们的对战能力并没有记载,但是“此辈之飞檐走壁”,却是继位之后雍正利用的重点,使得这些人成为了“秘密侦探”,遍布各省,使得下面的官员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真正高手的手段
《南明笔记》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某省新上任的巡抚,很有政绩。有一天晚上见自己手头的工作已经做完,于是在房中与自己的夫人们“斗小牌”,也就是俗称的接龙。
可是没打几局,突然发现少了一张牌,到处找都找不到,于是也就这么算了。没几天,朝廷来旨,要他进京面圣,不能延误。他还以为是自己工作上出了什么差错,于是按照旨意上路。

到了京城,雍正召见了他,出乎意料的是,也没问他什么事情,说了两句就让他回去任职。他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被紧急召见。
刚刚磕完头出了宫门,却又被召了回去。雍正见他回来了,慢慢在怀中掏出一个东西,说:“差点忘了,这件东西是你的,拿回去吧。”(原文:几乎忘却,此卿家物也,可携去。)
官员拿过来一看,正是自己那天丢的那张牌,吓得“流汗沾衣”,叩谢皇恩,快步离去了。从此之后,这位官员不管工作还是休息,都谨行慎言,留下一世功名。
用人之道后世评
这只是雍正管理下属官员的一件小事,但是由此对官员们形成的心理上的高压,却形成了“朝野肃然,不敢相欺诈”的情形。他利用手下这些能飞檐走壁的高手,秘密侦查他们的举动,让官员们觉得“抬头三尺有神灵”,不敢偷偷做苟且之事。

雍正在位时,曾有人统计过,他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上朝、处理奏折等等。所以对下面的官员玩牌这件事,肯定是看不过眼了。
魏晋时期,司马昭给官员提出了“清、慎、勤”三个字,成为了历代帝王都相认可的用人标准。但是雍正却并不完全认可这三个字。他曾说:“巡抚一官,原极繁难,非勉能清、慎、勤三字便可胜任也。用人虽不求备,惟至督、抚必须全才,方不有所贻误。”

他要求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必须是全才,才能让政事不会有什么贻误。所以,他对那位巡抚,用了一点小手段给他提醒:所任之位尤为重要,要以身作则,不可有一丝怠慢。
但是辩证的看,这种利用“特务”的帝王之道,也会给下面官员一些不被信任的感觉,读到这里的您有什么看法吗?
本文作者:时光里的江湖(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