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帝王:精通治国之道、懂得韬光养晦的爱新觉罗·胤禛野史趣闻
爱新觉罗·胤禛,也就是历史上的清世宗,他是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他执政期间,创造了许多历代从未出现的制度与机构。他的一生,熠熠生辉。
胤禛在康熙三十七年被康熙帝册封为贝勒;在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康熙二次废除太子胤礽的太子位之后,胤禛积极经营自己的事务,与其他皇子争夺太子储位,终于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的畅春园因病逝世,胤禛最终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雍正王朝正式拉开序幕。
雍正帝在位期间对军事机构做了一系列调整,与此同时雍正对吏治也做了一系列改革。例如雍正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巩固中央集权,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并且雍正大力整顿财政,实行剩余财产归公家所有的政策,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在雍正七年,雍正率领军队到达青海,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同时雍正在位期间,设置军机处与军机大臣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雍正帝在位期间,每天勤于政事,深受人民拥戴。
胤禛出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寅时,他的亲生母亲是德妃乌雅氏。因为德妃没有任何权力,因此胤禛满月后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孝懿仁皇后是一等公佟国维之女,身份非常尊贵,又有权力。年幼时的胤禛很有可能因为佟佳氏身份尊贵,而有意巴结她。
康熙二十二年,胤禛六岁进尚书房。康熙三十七年,二十一岁的胤禛受封为贝勒。二十三岁侍从康熙帝视察永定河工地,检验工程质量。二十五岁,随同父皇巡幸五台山,次年侍从南巡江浙,对治理黄河、淮河工程进行验收。
胤禛精通治国之道、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己称自己为“天下第一闲人”,与多位皇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与此同时胤禛向父亲康熙帝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送予康熙,赢得康熙帝的信赖。
雍正帝之所以在储位斗争中的胜利,有着它的必然性。第一,他的才能和务实精神会取了一些人的支持,例如在政治策略上,雍正帝提出了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政治方针,而八皇子胤禩却提出来了仁义方针,两个方针相对立,胤禛的方针很明显更争取人心。第二,他善于运用两面派的手法,从而轻易欺骗了竞争对手和康熙帝,让政敌低估了他从而没有集中力量对付他,胤禛从而轻巧地取得了成功。第三,他有一个政治集团,在关键时刻帮了他,如通过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年羹尧控制胤禵和稳定西北地区。
雍正在位期间,强化了密折制度,并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军机处。在顺治时期恢复明朝内阁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密建皇储,雍正帝在元年八月宣布了秘密的立储方法——那就是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后由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在匣子里面,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宣读。这个方法避免了诸皇子由于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整饬吏官,雍正帝重视吏治。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废除了贱籍,雍正帝在人权方面有一项改革,那就是削除一类人的贱民籍,使他们成为民户。
虽然后来雍正皇帝生病与病逝之间只有短短两天,但他的一生有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死后,雍正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永垂青史。
本文作者:山东采风文化传媒(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