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尉迟敬德(上)野史趣闻
尉迟敬德是唐朝著名骁将,功高盖世。他曾是唐朝的敌人,又是李世民的忠臣,他武功盖世,但是又居功自傲。他有骄傲自大的一面,又有体恤下情、识大体的可爱可敬一面。
在这里讲这个人物我觉得特放松,为什么呢,这是个性情中人,史籍中很多人经过史家的润色往往变得要么圣人一般高不可攀,要么阴险毒辣坏到极致,而尉迟敬德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格是那样鲜明,以至于缺点、优点都无法被掩盖,而且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优缺点咱们普通人都具备,你和他没有距离感。你阅读史籍中的其他人,往往产生“哇,这么厉害”,或者“咦,什么人嘛”这样的念头,而看他,你会产生“呵呵这哥们”这样的一种感觉。
下面咱们以时间为序来看看他的生平:
他的人生第一阶段:唐朝死敌
尉迟敬德名叫尉迟恭,敬德是他的字,但是这个字更为大家所熟知。1971年出土的《尉迟敬德墓志铭》却说他名融,尉迟融,字敬德。这与其它史料不同,很令人诧异,原因到现在还不清楚,算是个历史之谜。尉迟这个姓氏证明他是一个鲜卑人。尉迟家祖籍在今天山西省北部朔州市。少数民族血统赋予了尉迟敬德勇武善战的品质,根据《尉迟敬德墓志铭》记载,他的曾祖、祖父分别是北魏和北齐的大将,可谓军事世家。尉迟敬德一开始是唐朝的死敌,他是军阀刘武周、宋金刚的部下,曾让唐朝吃过很大的亏。
刘武周出身富豪,原本是隋朝的将领,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时候趁乱杀死了隋朝地方官,招兵买马,割据一方。而且他还勾结突厥,突厥可汗给了他一个封号,叫做“定杨可汗”,哪个“杨”?隋朝皇室嘛,意思就是指望他能取代隋朝。有了突厥的支持,刘武周自信心膨胀,自立为帝,攻城略地,风光一时。此时另一个军阀宋金刚来投奔他,尉迟敬德善于骑射,也善于用槊,而且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深受部下爱戴。他以偏将身份随同宋金刚击败了唐朝宗室永安王李孝基率领的军队,李孝基被尉迟敬德俘虏。一起被俘的还有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物的被俘改变了尉迟敬德的一生。
谁呢?唐俭。他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在太原起兵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了不少的功勋,此时被俘,但是唐俭始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旧唐书·独孤怀恩传》记载说“唐俭在贼中,说贼将尉迟敬德,请使让还,连和罢兵。”也就是说他策反了尉迟敬德,1978年唐俭墓志在陕西出土了,墓志里对这个事有更详细的记载,说是唐俭在敌人内部观察诸将,“乃察诸贼帅,皆是庸流,惟尉迟敬德识量弘远,说令择主,理会其心。”(《唐俭墓志铭》)尉迟敬德被他说动了。至于为什么能被说动这就不是很清楚了,我推测是刘武周、宋金刚投靠突厥这样的举动令尉迟敬德早有不满,虽然尉迟敬德是一个少数民族,但是鲜卑入主中原几百年了,又经历过民族大融合,尉迟敬德从文化上来说是不折不扣的中原人士,看人要看其文化属性,不要看其血缘。虽然说当时各路人马包括李渊和突厥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刘武周毫无疑问对突厥是最谄媚的一个,我估计就是这个原因使得尉迟敬德不满,也使得他能被唐俭说服。
紧跟着就发生了一件奇特的事情——唐俭做了一回谍中谍,卧底,怎么回事呢?原来唐朝这边出了个叛徒叫独孤怀恩,独孤怀恩原本就想投降刘武周,此时尉迟敬德他们攻过来了,唐朝大军来抵抗,他只好三心二意跟着一起对抗尉迟敬德,结果和唐俭他们一起被俘了,但是找了个机会潜逃回去了,我怀疑他在被俘期间已经和刘武周串通了,否则怎么那么顺利就跑了。他跑了,但是有个部下元君实还在突厥手里,这人和唐俭关在一起,元君实把独孤怀恩想投降刘武周的事情泄露出来了,唐俭一听就急了——这还了得,独孤怀恩镇守一方,是个大员,李渊对他还很信任,此人不除,必然酿成大祸,怎么除掉他呢?此时他想起尉迟敬德了。
尉迟敬德此时已经被唐俭说得差不多心动了,唐俭要揭发独孤怀恩只有靠他,可是唐俭不能说“你把我放了,我回去报信”,为什么呢?因为唐俭是个大人物,他要是越狱了刘武周肯定要追查,尉迟敬德这边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唐俭要求尉迟敬德悄悄释放自己一个手下,小人物嘛,不起眼,让他跑回去报信。尉迟敬德果然照办。
紧跟着就是极其惊险的一幕——当唐俭的手下日夜兼程赶到黄河岸边的时候,唐高祖李渊正准备乘船过河来见独孤怀恩,而独孤怀恩正在对岸埋伏人马就等他过河然后杀之,高祖听了这个消息惊出一身汗,《旧唐书》记载说:“乃使召怀恩,怀恩不知事已泄,轻舟来赴。及中流而执之,收其党按验,遂诛之。”高祖让人招独孤怀恩来,独孤怀恩也没想到就这么寸,就这时候被人揭发了,作为地方大员迎接皇帝是理所应当的,他不想让皇帝起疑心,结果就来了,来了就被杀了,也有说法是被逼自杀了,一个定时炸弹被解除了。
所以说,尉迟敬德在还没有投降唐朝的时候就已经给唐朝送上了一份大礼。可是有意思的是,尉迟敬德并没有立即投降唐朝,而是继续与唐军对抗,也许是时机不成熟,也许是尉迟敬德还想观望,毕竟那时群雄并起,唐朝刚刚建立,也不过是各路人马中的一支而已,成败尚不可知,因此尉迟敬德有些犹豫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终迫使尉迟敬德投降的是军事压力。武德三年四月,唐军与刘武周军队的决战开始了,当时宋金刚后勤补给不畅,没粮吃了,于是只好退却,李世民在后面紧紧追赶,连续两天没吃饭,三天不曾解甲,终于追上了,《旧唐书》记载说:“金刚列阵,南北七里,以拒官军。”排了一个长达七里的阵型,李世民调兵遣将,分南北两翼出击。刚开始唐军战不利,宋金刚全线出击压迫唐军。而李世民率精锐骑兵迂回到敌人背后发起冲击,敌人阵脚大乱,四散奔逃,李世民在后面追赶了几十里。刘武周和宋金刚不愧是突厥的人,战败了就跑到突厥那里去了,尉迟敬德没有跟随他们,而是退守到城中,李世民派使者前来劝降,要说还是有点思想基础的,所以尉迟敬德很快和另一个大将寻相一起率领数千人投降了唐军。
尉迟敬德人生第二阶段:归降太宗
尉迟敬德的投降给他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人生新阶段,就是跟随李世民。而且是忠心耿耿的跟随,死心塌地的跟随。要说尉迟敬德为何如此忠心,恐怕和他投降之初的一番波折有关。
刚投降的时候李世民大喜过望,为什么呢?因为尉迟敬德是不可多得的猛将。为了表示对尉迟等人的信任,李世民将投降的数千人仍然交给尉迟敬德统领,而且让他们的军营和自己的军营混杂在一起,当时有人对此表示担心,李世民说:“昔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并能毕命,今委任敬德,又何疑也。”(《旧唐书》卷二)这里的萧王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没当皇帝前封号是萧王,他对待俘虏采取的是完全信任的态度,所以俘虏们都死心塌地为他所用,“推心置腹”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李世民的意思就是我学光武帝,换尉迟敬德一颗忠心。
但是很快发生了一件事,差点让尉迟敬德丢命,怎么回事呢?原来跟着尉迟一起投降的那个寻相又叛逃了,引发了唐军的骚动,有人擅作主张将尉迟敬德捆绑起来塞入囚车,还有人劝李世民说:“此人勇健非常,絷(zhi)之又久,既被猜贰,怨望必生。留之恐贻后悔,请即杀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这人和寻相是一伙的,谁知道忠心不忠心,加上现在又被囚禁了,肯定心生怨气,不如杀了算了。李世民大不以为然,他说:“敬德若怀翻背之计,岂在寻相之后耶?”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我的看法和你们不一样,尉迟敬德何许人也,寻相算什么,尉迟要是想谋反早就反了,还能在寻相之后吗?于是他命令释放了尉迟敬德,将其请入大帐,赔礼道歉并送上了一笔财宝,您要是还想离去,我也不阻拦,这些财宝算是路费。也算咱们共事一回的纪念。尉迟敬德听了以后非常感动,由此开始一心一意要辅佐李世民。所以说自古及今人事工作的核心就是情感工作,只有金钱关系那就永远是个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自古的好领导都是打情感牌的高手。
此后尉迟敬德一辈子跟随李世民建功立业,李世民也一辈子欣赏尉迟敬德,我想大概看中了尉迟敬德身上三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武艺高强
前面说了,尉迟敬德是一员猛将,有的将领善于打仗,善于谋略,但是武艺可能一般,而尉迟敬德则不然,全能型人才,尤其是有一手绝活——夺槊。《大唐传载》记载说:“尉迟敬德性饶宽,而尤善避槊。每军骑入阵,敌人刺之,终不能中,反夺其槊以刺敌人。”意思就是尉迟敬德善于躲避敌人的槊刺,槊是一种较长的矛。尉迟敬德不但善于躲避敌人的槊刺,而且还善于反手把这根槊夺过来,换句话说尉迟敬德可以不带兵器赤手空拳上阵,然后没收敌人装备,给自己搞一身行头。
尉迟敬德这身武艺还把一个人吓住了,谁呢?齐王李元吉,没错,就是后来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的死对头李元吉,李元吉身材壮硕,力大无穷,也有一身武艺,听说尉迟敬德喜欢在战场上没收敌人装备,李元吉不服,不信尉迟敬德有这个本事,于是主动要求比划比划,比武前他特地将矛头去掉。尉迟敬德一笑:“饶王著刃,亦不畏伤。”(《大唐传载》)你就是把矛头加上我也不怕,元吉刺了三次,三次槊都被尉迟夺走了,李元吉日常号称“力敌十夫”,这次丢人丢大发了。这个事很重要,为啥呢,从此李元吉害怕尉迟敬德都有了“尉迟敬德情结”了,后来玄武门事变中这个情结作用可大了。
在刚才提到的叛逃事件过后没几天,尉迟敬德的武艺就发挥作用了。当时唐军已经转战中原,与占据洛阳地区的王世充展开对峙。李世民率领五百骑兵其中包括尉迟敬德在敌前巡视,登上了北魏宣武帝景陵。这个景陵我去过,我去的时候就琢磨大敌当前李世民到这里干什么,登上去就明白了,这是这一带的制高点,李世民估计是去瞭望敌情。结果被敌人看到了,大将单雄信率军猛扑过来,单雄信原本是瓦岗军李密的手下,后来投降了王世充,此人十分骁勇善战,名头响亮,他出其不意包围了李世民,然后跃马直取李世民,《资治通鉴》描述说:“单雄信引槊直趋世民,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世充兵稍却,敬德翼世民出围。”单雄信是很厉害的人物,但是却在这场较量中败下阵来,尉迟敬德从斜刺里杀出,将他刺下马来,救了李世民一命。尉迟敬德护送着李世民杀出重围,这时唐军主力赶到,尉迟敬德身先士卒返身冲入敌阵,王世充军队大败。救了李世民,李世民十分高兴,拉着尉迟敬德说了这么一番话:“公何相报之速也!”(《资治通鉴》卷188)您报答我这速度也太快了,然后赏赐了一箧(qie)金银,《资治通鉴》说:“自是宠遇日隆”,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越来越宠信。
《大唐传载》还记录了尉迟敬德在战场上的其它英勇故事,李世民在和窦建德作战时特地带着尉迟敬德去挑战,他对尉迟说:“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二人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拿弓,你持枪,百万敌人也无可奈何,于是和尉迟敬德一起跑到敌营大门口大呼:“大唐秦王,能敌来与汝决!”敌人没一个敢出来应战的。
后来在两军摆开阵势对峙的时候李世民看到对方一少年骑着一匹骏马,铠甲鲜明,慨叹了一声:“彼所乘马真良马也。”(《大唐传载》)尉迟敬德一听马上自告奋勇:我去给您把那马夺过来。李世民说:“轻敌者亡脱,以一马损公,非寡人愿。” (《大唐传载》)我可不能为了一匹马损我一员大将,尉迟敬德不听,策马冲了过去,一把就把那小子揪住,连人带马俘虏过来,一审才知道,这小子是王世充的侄子。而这匹马是当年隋炀帝的御马。尉迟敬德又大大扬名了一回。
第二个优点:忠心耿耿
性情中人就有这样的特点,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李世民对尉迟的信任换来的就是尉迟敬德的忠心耿耿。
在玄武门事变前,太子党和秦王党都在招兵买马,而且四处挖对方墙角,太子和齐王看中了尉迟敬德,想挖他,先送个见面礼,金银装了满满一车,而尉迟敬德是这样回答的:“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许殿下,便是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旧唐书·尉迟敬德传》)我当年委身敌营,罪不容赦,幸亏秦王不嫌弃我,给了我新生命,我应该全力报恩,如果私下投奔了您,那我就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小人您不想用吧?太子听了这话气得够呛。
尉迟敬德把这件事向李世民做了汇报,李世民夸赞说:“公之素心,郁如山岳,积金至斗,知公情不可移。”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这个“斗”不是指一斗粮那个斗,而是指北斗,您很忠诚,金子就是堆到北斗那么高也不会动摇您。
齐王元吉收买不成,还曾派刺客潜入尉迟敬德家搞暗杀,尉迟敬德听到院子里有动静,于是敞开屋门,安卧不动,刺客吓得不敢进去,是啊,进去连人带匕首都被没收了。
第三个优点:待人宽厚
尉迟敬德虽然官职很高,名气很大,但是对待他人还是比较宽厚的,当然,我这里说一下,尉迟敬德是个复杂的人,他对不如他的人很宽厚,但是对和他地位一样的人不宽厚,这个咱们后面会谈到,人性的弱点。我们来看他怎么个宽厚:
尉迟敬德这个人对钱财看得很淡,皇帝赏赐很多,但他往往把这些钱财送给别人,《册府元龟》记载说:“敬德轻于货财,所得遗赐多散之于士卒及故旧亲族。”常把钱财送给部下士兵和亲戚朋友,你想这些人能不拥戴他吗?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对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党痛下杀手,两人的子嗣基本被杀光了,就这还不算完,收牵累的还有一百多家,《新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尉迟敬德站出来为他们求情:“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为首的就是李建成、李元吉,你办了他们家也就罢了,不要牵累其他人,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朝廷的稳定。李世民听了他的话,赦免了这一百余家。
尉迟敬德还有个好处——糟糠之妻不下堂。《隋唐嘉话》卷中记载说:“太宗谓尉迟公曰:‘朕将嫁女与卿,称意否?’”我有个女儿嫁给你,高兴不?尉迟敬德回答:“臣妇虽鄙陋,亦不失夫妻情。臣每闻说古人语:富不易妻,仁也。臣窃慕之,愿停圣恩。”然后叩头辞让。当驸马,多好的事情,但是尉迟敬德不答应,理由是“富不易妻”,这是仁义,我不能违背,李世民听了之后大为赞赏。所以对于李世民来说,这人是个能人+放心人,用着踏实。
本文作者:于赓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