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说的真没错,乱汉朝者真是他的儿子野史趣闻

2018-11-07 12:37:21

公元前48年,刘奭即皇帝位,为汉元帝。此时的汉朝,其实已经像一个被掏空身体的人。如果没有回春妙手,只能是病入膏肓。然而,刘奭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精明能干,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尽量不让汉朝崩溃。那么,他做到了吗?并没有!

宣帝临死前,给刘奭留下了几位辅政大臣,萧望之、周堪、史高,这三位,都是宣帝朝的能臣干吏。此外,刘奭自己也收拢了一些心腹,封皇后的父亲王禁为阳平侯,封外祖父族人许嘉为平恩侯,同时征召经学大家王吉和贡禹入朝。此时,朝中便有了两股势力,一边是宣帝留下的托孤重臣,一边是新晋的朝臣。两股势力都非常庞大。那么皇帝到底站哪边呢?

虽然同为托孤重臣,史高和萧望之、周堪之间并不和谐,萧望之为了排挤史高,将宗室刘更生推为给事中,侍中金敞为拾遗,加上周堪,萧望之小集团成功将史高排除在外,毕竟这个小集团都是经学大家,史高和他们说不到一路去。

不怕臣子吵架,这样皇帝才好控制朝堂,如果朝中都是一言堂,对皇帝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元帝表面上十分尊重托孤集团,他们所奏请的事情几乎全部批准。但是,这些都是表面和谐,在和谐的表面下,涌动着一股暗流,这股暗流,看似没有多大,却总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它们就是宦官。

皇帝精明,宦官就只能是一个用的顺手的工具,皇帝昏庸,宦官就成了定时的炸弹。元帝时期的宦官,是宣帝遗留下来的,这几个宦官长期跟在宣帝身边,“久典枢机,明习文法”,用得好,对元帝来说也是一大助力。

可惜的是,元帝继位以来,总是生病不朝,但百官们还等着皇帝批准奏折,怎么办?元帝认为,这些宦官既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而且他们不像朝臣那样结党,可以信任!便让他们去帮助处理朝政。于是,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一下子从幕后到了台前,掌握着汉朝的核心。

石显这个人十分的聪明,总能看透元帝的心思,但他也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由此,百官们对这个人又恨又怕。不过,有一个人倒是很喜欢他们,并打算利用他们来对抗萧望之集团,这个人就是史高。

史高原本也是托孤重臣,还是外戚,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可是,这种优越感在朝堂之上却用不上,并且还常常被人排挤。为了夺回权势,史高决定利用宦官打击萧望之。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萧望之率先发起了对宦官集团的攻击,希望元帝能罢撤宦官。但是,用起宦官异常顺手的元帝怎会轻易罢撤?于是,罢撤一事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

萧望之这一击算是打在了棉花上,宦官集团也没有发起反击,于是双方作罢。这时,一个叫郑朋的人的出现,真正掀起了战争的序幕。

郑朋本来打算依附萧望之集团,萧望之见了之后认为这个郑朋不是个正人君子而是个奸邪小人,便拒绝了他。由此,心怀怨恨的郑朋转而投向了史高,并向史高说萧望之有五小罪,一大罪!史高当然高兴,这是志同道合之人啊!于是,一个摧毁萧望之集团的阴谋开始筹划了。

弘恭、石显向元帝告萧望之等打算罢免外戚史高与许嘉,等萧望之休沐的时候,让郑朋、龙华上位。奏折上说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私相结党,专擅权势,应该下廷尉。元帝表示许可,周堪、刘更生下狱。《资治通鉴》中说,元帝不知道下廷尉就是下狱,我是不认同的。做了那么多年的太子,怎么会不知道这些。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为元帝开脱罢了。

周堪毕竟是少傅,萧望之还是太傅,刘更生更是宗正,这三人突然被捕,难免引起朝廷动荡。为了减少影响,元帝又做戏找周堪,身边人说周堪在牢中,元帝表示怎么会这样,然后赦免了萧望之,但收了他前将军、光禄勋的印绶,周堪、刘更生被废为庶人。

史高与宦官党大胜!朝臣不能一方独大,四个月后,萧望之赐爵关内侯,封给事中,每月朔望之际入朝,其余时间可以不入朝。周堪、刘更生为中郎。萧望之集团的复兴让史高和宦官们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一封刘更生的奏折则让他们看到了危险。刘更生的奏折说,七月的地震就是应在了石显、弘恭身上,应该罢撤他们,倚重萧望之!

石显和弘恭先下手为强,将刘更生逮捕,废为庶人。十二月石显将逮捕萧望之的诏书交给了谒者,又让太常发执金吾围住萧望之的府邸。萧望之生性刚烈,自然不肯受辱,于是饮鸩自杀。

元帝听到萧望之自杀的消息后,悲痛的不肯吃饭!却并没有问罪石显等人,只是责骂了他们几句。

自此,汉朝开始进入了宦官与外戚乱政的时代。

本文作者:琼林夜话(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