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怎么不妒忌关羽的武功?杨修之死暗藏宫斗玄机野史趣闻
杨修电视剧形象
从《三国演义》里的描写来看,杨修是聪明死的,“一合酥”呀、门上书“活”字呀、梦中杀人呀、猜字谜呀等等,说是曹操妒忌他的才能,这实在是为了讲故事而发散出来的怪论。从《三国演义》节选进入中学课本的《杨修之死》,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说杨修如何恃才傲物,最后是耍小聪明剧透了曹操的夜间口令“鸡肋”的言外之意,而被曹操一怒之下推出去斩了。
这真是一个太浅太表象的见解了,先说雄才大略的曹公什么时候妒贤嫉能过?比他聪明的文士他手下一大把,像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等,包括那个居心叵测的司马懿,哪个不是聪明绝顶,也不见曹操有半点的嫉妒。陈琳那样曾为袁绍写文章痛骂曹操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关羽的武功还比曹操高许多呢,这么一个不愿意跟随自己的人,他都没妒忌,反过来只能证明曹公爱才惜才罢了。
鲍国安塑造曹操形象
事实上,曹操杀杨修有他不得不杀的原因。我们先来看《三国志》中是怎么说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
这话很明白,杨修犯了皇室储位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他是曹植的重要谋士,而在曹操已经确立曹丕为太子的情况下,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杨修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丕在曹操面前演了一个贤良的好儿子形象
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杨修被杀之后的百余日,曹操就死了。这就说明杀杨修的决定是在曹操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帮曹丕剪除曹植的羽翼,所以杀杨修是处心积虑的,并不是像“鸡肋事件”描述的那样是激情杀人,所以根本不是什么“乱我军心”,曹操给杨修定的罪名是:“交关诸侯”。
这也说得很明白,自己快要死了,曹植才情很高,追随的人不少,“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曹植的势力不可小觑,为这曹操曾经几度想立曹植为太子,但可惜的是曹植自己不争气,纵酒任性,几次误事,把江山交给他毕竟不踏实。
曹公对杨修说了实话
可为了社稷安稳,如果不立曹植,自己的儿子当然舍不得杀,那杨修等人就不得不死了。其实杨修也知道自己处境险恶,他说自己“死之晚也”,从立曹丕为太子到曹操病重,他还侥幸多活了两年。
杨修自己也清楚地知道,就算曹操不杀他,他也难逃一死。以曹丕的性格,他一接班就对丁仪和丁廙兄弟痛下杀手,丁仪被满门抄斩,丁廙家男口也悉数被杀,已经长眠地下的杨修倒该侥幸死在了曹操手里,他的儿子保住了。
丁仪电视剧形象
其实要说智商,杨修也不是那么顶尖聪明的,他这重要的谋士,数次把曹植的事办砸了。
第一次,杨修知道曹丕一直在秘密活动,要争夺世子之位。他收到线报,为掩入耳目,曹丕把朝歌长吴质装在大竹筐内,以绢匹的名义载入府中。杨修轻率地向曹操打了小报告。得知杨修告密的消息,吴质照老办法,继续用大竹筐装上绢匹,载入府中,曹操派人检查,发现只是绢匹,认为杨修是有意栽赃陷害,摆明了挑拨自己儿子的关系,这怎能不让他冒火。
要杀人的眼神呐
第二次,曹操想考查两个儿子处理事务的能力,一面令二人出城门,一面却密使门吏不放行。曹丕先到,遭阻止而返。曹植按照杨修教的办法,称“吾奉王命,谁敢阻挡!”于是斩杀了门吏。曹操见曹植办事果敢,甚是欣喜,但后来知道是杨修所教,心里当然十分忌恨,当然,他还会迁怒于曹植。
总之,杨修的几件事都干得不漂亮,但是把这样一个人放在事事对他言听计从的曹植身边,等曹操死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只有天知道,曹操当然不能冒险。所以,杨修之死也就是必然了。
曹植只剩下哭的权利了。
本文作者:太史叨叨令(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