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贪污腐败盛行,雍正要反腐,一清官反对:官员不拿点没法养家野史趣闻
清朝贪污腐败盛行,雍正要反腐,一清官反对:官员不拿点没法养家。
在古代的时候由于我们的监管力度可能没有那么好,所以很多的官员都存在贪污的行为,虽然每一朝皇帝都会严查这样的行为但是毕竟天高皇帝远,就算是皇帝手段再狠对于那些离得远的官员来水也是没什么用的,他们贪污起来毫无畏惧因为古代通讯并不是很发达,他们的行为几乎很难被发现,就算你只是一个小官,也可以靠着贪污大赚一笔,有的人仅仅是一个知县,当被查处的时候家里也能够有几十万两的银子可见古代这些官员贪污的力度有多么大。而且在古代这些官员有很多的贪污手法,国家禁止一样他们立马就能想到政策来应对,最常见的有这几种。

首先是克扣缴税的粮食。在古代每一户农民都是按时要给国库上交粮食的,各级官员就需要负责这件事情,他们就经常在这里动手脚。衙门把用来测量粮食的斗,都故意做得比正常的大一号,而且还规定,要将斗装到堆成个尖尖的小山坡,才算一斗。衙役门还会对着这个斗,踢上几脚,让粮食洒落,这些洒落的粮食,就会落入了收粮衙役的口袋。衙役将粮食上交后,又轮到了县令、知府等的层层收刮,最后才进入国库。然而官员对外就说是在运送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损耗,所以提前就留下一点以免到时候上交的时候不够斤称,老百姓很单纯官员们这么说他们也只能选择相信,但其实官员的刮分,才是最主要的损耗,对于百姓来说这些粮食就是他们的口粮,少一点他们就有可能会饿肚子。

第二种是古代的时候老百姓是需要缴税的,有的就需要直接交银子,老百姓门自然是没有银锭子,只有一些细碎的散银,所以官服就有一个任务是把这些散银全部浇筑成银锭子,因此一些官员就会在这里做手脚,他们声称百姓交上来的银子不纯所以最后下来会有缺损,或者是官府烧制银锭子需要交一定的柴火钱,总之他们就是想办法从中克扣一点。这样一来,往往百姓要缴纳一两的税,实际却要缴纳1.2两。重新冶炼是有耗损,不假,但也没有20%那么多吧,多出来的部分,自然是进了官员们的口袋了。

第三种办法就是利用国家的政策,在古代只要是你开垦荒地的话国家就会给你一定的补贴,因此官府门卫就抓住了这一点,所以每年都会谎报一些数据,这样一来国家发下来的钱就会被这些官员给吞了。但是只要你开垦了荒地,以后有了收成就需要缴税,这些要缴的税,自然是摊牌到老板姓身上了。所以百姓们就比较可怜了,不仅没有土地还莫名其妙要交钱。

这几种贪污手段,基本上成了官员们贪污的惯例,而且到了清朝,更是到了贪污腐败盛行的地步。这里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前期,官员们的俸禄实在太低了,所以这些贪污手段,就被光明正大的摆在了明面上。比如,那些上交的银子,因为重新冶炼而出现的耗损,就成为“火耗”,又可称为“耗羡”或“羡余”。当然了,他们向百姓征收的“火耗”,可比真正的“火耗”,高出了上百倍。
大家都知道雍正其实是一个治国很严厉的皇帝,他看到这种情况,肯定要大力开展反腐行动了,于是就决定将这些“火耗”充公。这时,一位官员跳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反对将火耗充公。这个官员就是沈近思,他可是雍正时期的名臣、大清官,史书上记载,他去世时,室无余赀,连下一顿饭钱都没有了,最后还是吏部出钱给他办的丧礼,所以沈近思就是大清官一个。

雍正心里犯嘀咕了,怎么清官也跑出来反对我啊,于是就问原由。沈近思回答说:“自古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皇上将火耗充公,官员的肯定还会想出其他方法,继续收刮老百姓,最后受苦的还是那些穷苦的百姓,正因为我以前也当过县令,知道这是肯定行不通的!”雍正听了之后,接着问:“那你当县令之时,可有贪污!” 沈近思老实回答道:“官员们不拿点没法养家啊!”这回答着实让人为他捏把汗了。

作为一代贤君的雍正,肯定不会因为这一句话,就免掉一位能力超强的官员了。后来,经过雍正的了解得知,他手低下的官员,俸禄确实低得可怜,但是,他并没有听从沈近思的建议,他还是将火耗充公了,同时,给那些七品以上的官员,发放了养廉金。

但是,这并没有解决清朝贪污腐败的问题,一方面,下面的八品、九品小官,并没有拿到养廉金,火耗又被充公了,于是他们就更加变本加厉的从老百姓身上收刮。另一方面,官员们向往上爬就必须打点关系网,单单靠养廉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贪念是无穷的,所以雍正此举,并没有换来清朝的强盛,几十年后,清朝就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还出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
本文作者:不一样的历史课(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