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能够跻身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得益于冯子材的一场胜利!野史趣闻
熟悉中国抗战史的发烧友们对“汉阳造”应该是印象深刻且情有独钟,晚清时期造的枪炮居然用于装备国军的精锐部队,而且还打赢了不少仗,这实在是神奇。“汉阳造”产自湖北枪炮局,使用的钢来自汉阳铁厂,两厂均为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创办。张之洞也因在洋务运动中兴办规模巨大的汉阳铁厂而一举挤进“中兴四大名臣”之列,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驾齐驱。
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晚清时期号称中兴名臣,张之洞与他们不同的是,他并不是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足朝野,而通过科举考试,以殿试第三名——探花的身份挤进官僚队伍。张之洞没有军功而且又是清流派的实际领袖,所以在洋务运动兴起之时,张之洞不但没参与,还极为强烈地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军功,又不参与洋务运动,张之洞凭什么就能够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跃成为中兴名臣呢?这跟一个人、一场战争有很大的关系,即是冯子材和中法战争。可以说,如果冯子材没能取得镇南关大捷,赢得反击法军的胜利,张之洞将无缘“中兴四大名臣”之列。在此,小编就来给各位谈谈其中的关系。
1884年,法国殖民军从河内北上进犯中国西南边境,在北宁城与清朝援越军队交火,中法战争正式爆发。当时在越北作战的广西巡抚徐延旭、潘鼎新等人无法抵挡法军的进攻,接战时往往一触即溃,致使岑毓英和刘永福等西路军无法攻克宣光,越北战局对中国极为不利。1884年底,法国殖民军攻破镇南关,并将之焚毁,还在关前隘设立一牌子,上面写道:“广西的门户已经不复存在了”。由于战况吃紧,清政府不得不调整两广地区的军力部署,任命张之洞为两广总督。
张之洞是当时清流派的实际领袖,也是主战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署理两广军务时,张之洞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法军,如果作战失利,那么张之洞的政治生涯可能就此结束。自从广西巡抚潘鼎新放弃北宁导致镇南关被攻破之后,清军已经没有多少战将和精兵能够投入越北战场,军力比较强悍的刘永福黑旗军此时也是减员严重,无法发动大规模反攻。张之洞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奏请清政府重新起用前两年因与湘系势力有矛盾而解甲归田的老将冯子材,并尽量满足冯老将军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1885年3月,冯子材在苏元春、刘永福、王孝棋等人的配合下在镇南关一战中痛击法国东路军,取得大捷,并乘胜收复凉山和文渊。镇南关大捷的战报传到北京后,慈禧太后即刻授予张之洞全权管理两广地区的军政大权,积极防备法军的再次侵犯。由于冯子材作战勇敢且颇具谋略,中法议和后张之洞便派冯子材前往广东和海南岛压当地的天地会起义。冯子材对天地会内部采取分化瓦解政策使其在作战时相互不配合,同时对其首领软硬兼施,天地会之乱很快就被平定。
张之洞署理两广总督期间,对法战争获胜,天地会起义得以平定,这等丰功伟绩自然离不开冯子材。1889年,因功劳卓著,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任上,张之洞大力扶植中国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在经济上,汉阳铁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先后创办。在军事上,创办湖北枪炮厂、湖北兵工厂,编练自强军。在文化教育上,成立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发表《劝学篇》,阐明中体西用思想,拟定“癸卯学制”,采用近代教育体制。张之洞因在湖广总督任上大力兴办洋务以及开展近代教育事业,编练自强军,并且成绩斐然,使其一跃而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军人物,挤进大清“中兴四大名臣”之列。
总而言之,张之洞能够调任湖广总督与他在两广总督任上取得镇南关大捷,平定天地会起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冯子材在前线英勇杀敌,建功立业,亦或是冯子材兵败镇南关,那么张之洞将会威信扫地,调任湖广总督之可能性将微乎其微。如果没能调任湖广总督,那么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局、湖北织布局等近代化企业也不会出现。没有军功,又没能兴办洋务,那么张之洞只能以清流派的实际领袖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中兴四大名臣”之美称将与他无缘。
本文为“纵横国史”原创作品,欢迎各位转载、分享、收藏,转载时请标明出处,谢谢!更多内容随后更新,敬请期待!喜欢就关注!
本文作者:纵横国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