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9个儿子,参与皇位的争夺,为何雍正笑到了最后?野史趣闻
公元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去世。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去世以后,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继承了皇位。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在清宫剧中,经常提到一个关键性事件“九王夺嫡。”也就是说,康熙的9个儿子参与了皇位的争夺。那么,最后为何偏偏是老四笑到了最后呢?
一、九王夺嫡的本身是皇族的内斗
其实所谓的九王夺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继承皇位。其中一部分属于帮手,而自身没有能力成为继承人,例如第九子、第十子、第十三子等等。起初,皇位的争夺还在暗中进行,因为有太子胤礽的存在。其他皇子虽然不服,但这毕竟是半个主子。但是在太子胤礽被罢黜之后,诸位皇子对皇位的争夺演变到白热化的程度。首先就是皇长子成为牺牲品,再然后是皇三子被斥责,最后是八爷党秀肌肉。老八胤祀集团的势力很大,很多朝臣都是其党羽。在太子被废之后,老八集团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影响力。但这恰恰是康熙最忌讳的,如果自己的儿子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势力,那么他随时可以取代自己。老八还没有摸清帝王心术的精髓,他随后遭到了康熙皇帝一连串的打击。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在去世之前,都不希望大权旁落。这既是对权力的渴望,同时也是自身安全的护身符,例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宗莫过如此。由于老八集团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实力,以至于遭到康熙的反击。其实到了这一步,老八已经很难有机会继位。老八依靠什么建立了庞大的集团,无外乎自己登基后的封官许愿。所以,即使老八做了皇帝,清朝的政治局面也只会更加糟糕。再排除了老八集团之后,皇位基本上会在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之间产生。老四胤禛处事严谨,而且比较低调,只是做事情过分阴狠。而老十四胤禵则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虎将,在康熙晚年,西北准葛尓部再度对清朝发起了挑战。老十四被封为大将军王,率领大军征战西北。
二、清朝不需要马上皇帝,而是需要恢复和发展
很多人认为康熙皇帝最终将皇位传给了老十四,理由就是“传位十四子”的段子。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清朝的实际需要。当时清朝已经站稳了脚跟,虽然西北准葛尓部仍是一大隐患,不过与准葛尓部的战争,并不是清朝的重心。清朝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整顿已经极度腐败的吏治、以及发展国家经济等等。老十四胤禵虽然能征惯战,但最多是一个马上皇帝。他在朝中从来没有处理过日常事务,长期负责训练军队。康熙作为一个政治手腕非常娴熟的老皇帝,绝对不会讲毫无政治经验的老十四确定为接班人。与老十四相比,老四胤禛更符合清朝的实际情况。老四在康熙的中后期,便开始处理政务,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这位大佬为人处世严谨,正好用于整顿腐败。
雍正继位之后,首先开始对吏治的整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清朝政治腐败的局面有所缓解,但这是治标不治本。随后,雍正开始摊丁入亩的政治改革。其实这套政治艺术并不是雍正的原创,而是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提出的。雍正只是在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完善而已。这些措施有利于国家经济的恢复,所谓的康乾盛世好歹有一个架子。在雍正继位的那一年,清朝国库中储存的白银只有700多万两。但是到了13年之后,也就是雍正去世的那一年,清朝国库的储银增加到了5000万两以上。雍正用13年的时间,为儿子乾隆积攒了用于败家的资本。
本文作者:美美谈美食(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