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雍正皇帝的初衷野史趣闻
在北京居住一些年头的人中对于大钟寺少有耳闻的大概不多,不说已经成为公交车、城市轻轨站名的大钟寺,且说那因城市规划建设早已搬迁的大钟寺农产品批发市场就让人怀想那物货交织、车水马龙的场面。今日以大钟寺冠名的蓝景丽家家具市场更是人所皆知。昔日这块佛家弟子潜心修行的清净之地已经象其他众多的都市丛林一样,沦陷在钢筋、水泥、玻璃构筑的现代高楼大厦之中,大钟寺的宗教功能随着最后一个和尚的离去而消失殆尽,帝王在此举行祈雨仪式的壮观场面再也不会重现,曾经香烟缭绕、信众辐辏的大钟寺今日已经被另作他用,成为收藏、研究、展示钟铃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钟寺古建筑群默默地矗立着,任凭人们参观、游览、感叹,这或许是敕建该寺庙的雍正皇帝当年万万不曾想到的情景吧?
展厅内有一块高187厘米、宽67厘米、厚37 厘米的残碑,碑首和碑座都已不见去向,碑阳(即碑的正面)严重风化,不见碑文,碑阴(即碑的背面)和两侧均保存较好,文字和以龙纹雕饰的边框清晰可见。根据文献记载,碑阳镌刻的是雍正皇帝当年敕建这座寺庙时撰写的碑文,碑阴及两侧的文字则是乾隆皇帝驻跸该寺庙时所写下的诗文,是后来追刻上去的。
石碑上由雍正撰写的碑文已经泯灭不清,所幸在国家图书馆善本室里保存着碑文的拓片,从拓片可见碑上的文字由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若霭所书写,工整俊朗,清晰可见,与清人于敏中等人编纂的《日下旧闻考》的记载完全相符,现辑录如下:
朕惟生佛皆是空名,迷觉无非幻法。如来不云乎: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故三乘六度菩提涅盘诸说悉为方便接引之法。辟诸云兴太清,汇生大海,虽空海所不拒,实空海所不受也。清净之性亦复如是。而人方执身口意为实为贪恚痴是著,如清明眼受诸蒙翳,妄有所见,是以如来以名字言教之药药之。但使翳消,更无别法,便能了然无住之性湛尔,无为之法萧然,非有非空,不离不即,尚无少法可得,乌容有可执之相哉!故从无住以生心,心心无住;以无为而差别,法法无为。则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幻而不幻,不幻而幻。生佛亦然,如是觉者名为正觉,不如是者不名为觉。京师西直门外曾家庄有圆址爽垲,长林佳茂,此地右隔城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宜为寂静清修之地,用是肇建梵宇。经始于雍正十一年正月,告成于十二年冬,爰赐名觉生寺。俾禅者主之,参徒萃止,振其大觉之道,达夫正觉之旨,转根本觉轮,示无生觉相,皆得返迷为悟,易若反掌;即俗成真,速于弹指。使慧日恒明,真风长扇,则此珠林香界讵非尘海之觉津欤!虽然,实无觉者,亦无觉之者,以无觉之觉,觉不生之生,斯朕之所谓觉生也欤!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编修臣张若霭奉敕敬书。
这是一篇生奥难懂的碑文,不懂佛学的我初一面对,犹如置身半山云雾之中,不明所以。经过一番查阅、请教,方才对其中内容有了些许似懂非懂的“理解”,当然这种所谓的“理解”是局限在我个人的历史局限中的。
雍正皇帝为觉生寺撰写的碑文大意:
我以为众生与佛都是虚幻无实的空名,不能认识事物本质而被事物表象所蒙蔽的“迷”和自迷茫中醒悟而明白道理的“觉”都是自然存在的幻化所致。佛祖不是说了吗:“只能凭借无实的假托之名来引导众生,所以‘三乘’、‘六度’、‘菩提’、‘涅槃’等各种说法都是佛陀菩萨引导众生的方便途径。”这正好比是云气兴起于天空,河流汇合聚集成为大海,这是即使懂得性空道理的大智慧也不能掌控的,也是这样的大智慧所不能做到的。清净的本质也是如此。然而被肉身、欲念所困扰的众生执着于世俗的利益,并由此而产生怨恨,却依然执迷不悟,就象清明的眼睛受到了蒙蔽,难以看到真实,所以佛祖用各种虚假的托名来医治他们。这样也只能使蒙蔽消除,而没有别的办法能使人明白“无住(一切事物都处于虚幻变化之中)”的道理。超然的佛法处于空寂状态,非有非无,不离不即,至今世人还不明白,哪里能触摸到高超境界呢?所以依据“无住”之法滋养人心,人心也因此处于变化之中;以超脱来判别,追求超然境界。那么世界万物既虚空又不虚空,不虚空又是虚空;既虚幻又不虚幻,虚幻难定。具有佛性都是如此,这样觉悟的人被称为“正觉”,不这样觉悟的不能称为“觉”。京城西直门外的曾家庄有一块清爽的圆形高地,森林茂密,该地右边屏蔽了城市的喧嚣,左边有山川围绕,是一块适合静心修行的好地方,因此选择在这里建造佛寺。寺庙的兴建开始于雍正十一年正月,竣工于雍正十二年冬天,赐名为“觉生寺”。这所寺庙仰仗禅宗的大师来主持,修行的僧徒会聚于此,力图振兴佛祖普渡众生的大觉之道,达到众生真正觉悟的目的,使众生的觉悟如车轮一样周转不止,将没有生灭变化的佛法显示给大众,使人们易若反掌地从迷途中觉悟;这种风习的形成在弹指之间。如此这样,能够使佛祖的光辉永远普照,真理长存,那么这个寺庙岂不正是人们在茫茫尘世中登上觉悟之路的一个渡口吗?即使如此,实际上并没有被觉悟之人,也没有使他人觉悟的人,那么以“不觉”之“觉”来感悟那些不生不灭的众生,这就是我为什么赐名“觉生”的缘由!
雍正皇帝于公元1723年~1725年在位,他在位的十三年时间,勤于政务,整治贪官污吏,政通人和,是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一位承上启下的有为皇帝。他笃信佛教,尤其参修禅宗,自称破尘居士、圆明居士,曾与章嘉活佛、迦陵性音禅师等僧人交往密切,对于佛教的弘扬尤其是禅宗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康熙五十九年,雍亲王胤禛出资修建京城之西的大觉寺,并荐迦陵性音禅师为其方丈。雍正十一年他下令兴建的觉生寺就“俾禅者主之”,意思是说“仰仗禅宗的大师来主持(觉生寺)”。同一年,刊行了他撰写的长达八卷的《御制拣魔辨异录》,成为禅宗历史上重要的典籍之一。同样在这一年,他在宫中举行了春夏两季大型法会,自视为教主,亲自说法,广收门徒。雍正皇帝一生参修佛理,著述颇丰,被后世认为是中国佛教禅宗历史上一位具有大智慧的禅师。笔者曾与寒山寺的一位法师提及雍正皇帝,这位法师禁不住激动起来,称雍正皇帝是“不得了的大智慧”,对这位清朝皇帝的佩服可以用“无以复加”来形容。可见,他参修佛学之深,对后世佛教影响之大。从这篇碑文我们可以粗略地领悟到雍正皇帝当初下令兴建这座寺庙的初衷。雍正皇帝试图以觉生寺为一个“假名字”,作为众生通向觉悟之路的渡口,为众生提供一个修习佛法的场所,为他们通向佛教所宣讲的极乐世界开辟一条方便之路。
当你在参观游览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时候,当你兴趣十足地品读皇帝的碑文时,是否能够读懂雍正皇帝兴建这座寺庙的初衷?是否能听到雍正皇帝的一声叹息?
作者:半罐儿,公众号:617186395@qq.com
更多精彩在博学慧,公众号:boxuehui888
本文作者:半罐儿文博(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