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发表这份声明,在国民党引起剧烈震动,蒋介石痛心叹息野史趣闻
到了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蒋介石被迫下野,由李宗仁出面主和。张治中仍然表示要跟蒋介石共同进退,当面请求回西北去,却遭到蒋介石的制止,蒋介石严肃地对他说:“我下野乃是为了日后的和谈,既然是和谈,没有你在,我怎么放心。你不能走!”显然,蒋介石还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还指望着张治中的谈判能带来转机。
张治中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精神上也十分痛苦。他一方面已经断定国民党政权必败,战与和都已无济于事。另一方面他又和蒋介石的关系太深,如果撒手不管,于情于理说不过去。感恩知遇的观念束缚着他,使他一时不易解脱出来。因此,明知形势险恶,但“由于自己二十多年来对和平的痴心梦想”,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李宗仁一上台,就宣布愿以中共所提八项条件为和谈基础,国民党行政院依旧派出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联合和谈代表团。张治中追随蒋介石日久,知道蒋介石虽然下野,依旧操控着国民党,凡事没得他点头,什么也做不成。换句话说,蒋介石留在国内,是对和平的最大障碍。
因此,他写了篇《对当前国是之检讨与建议》的万言书,仍然是给蒋介石看的。万言书言语露骨,毫不隐讳,直指国民党多年来根本的错误是“为本党不革命”“为本党不三民主义”,并一针见血地说:“不敢以逆耳之言相进”,根子是“钧座性情急躁,动以盛气斥责干部”“徒使干部养成掩饰蒙蔽之风气。”张治中还天真地列出数条“补正之道”,文末竟列“长官之于僚属,须扬善公庭,规过私室”(胡文忠)等一长串中外名言供蒋介石“借供参证”。 末了,竟是希望蒋介石出国,以解国民党困局。
然后他亲赴溪口,本意是劝蒋介石上路。谁知蒋介石一见到张治中,就大动肝火,口口声声说既已下野,已成普通公民一个,何必出国流亡。又满怀深情地说,此处是故地,不愿远离。张治中也不忍苦苦相逼,只好作罢。转而提到有关和谈的各项问题及对国内政治亟待解决的问题,蒋介石却又逐一表示意见。
张治中第二次赴溪口,带着“和谈腹案”,询问蒋介石的意见。蒋介石并无表示。只是说此行任务艰巨,请张治中多多保重。此时此刻的蒋介石,也明白要靠张治中的谈判来扭转局势,恐怕希望渺渺了。
1949年4月1日,张治中率领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飞赴北平,参加国共和谈。这是张治中毕生参加和谈的最后一次。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当日国民党得势,所以在谈判桌上咄咄逼人;今日共产党是主角,所谓成王败寇,政治规律使然。谈判只花费十来天的时间,中共代表团就草拟出一份《国内和平协定》。南京代表团提出的修改意见,有许多并没有被接受。尤为令国民党代表团难堪的是周恩来15日代表中共宣布,希望南京方面20日前同意签字,否则中共即大举过江。张治中号称首席代表,哪里敢同意签字,决定派黄绍竑、屈武携带《国内和平协定》飞回南京请示。对于协定,李宗仁犹豫,白崇禧反对,蒋介石则拍案大骂:“文白无能,丧权辱国!”国民党中常会声明:”绝对不能接受!”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
在历次和谈中,张治中虽然出于维护国共合作和国内和平的良好愿望,但终究无法摆脱国民党右派路线的桎梏,更无法摆脱蒋介石的影响。不论每次和谈的目的是什么,他都一概离不开为国民党着想,为维护蒋介石的统治着想。他竭尽全力,以达到蒋介石的愿望。可是从历次和谈的结果来看,蒋介石不是置之不理就是撕毁协议,完全无视张治中的努力,从一个侧面也证实,在张治中为蒋介石所做的所有事情中,唯有张治中在和谈的所作所为是最不能令蒋介石满意的。
纵观张治中与蒋介石长达25年的交往,蒋介石张治中二人,一主一仆,相映成辉,书写了国民党将领之间的一段佳话。站在历史的角度,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并没有把中国从分裂,耻辱中带出来,反而一意孤行发动内战,置百姓于不顾,于中国复兴于不顾,成为历史的罪人;而张治中出于愚忠,为报答蒋介石的知遇和厚爱,对竭智尽忠,鞠躬尽瘁,时刻为维护蒋介石的领导与统治打算。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铸就了一条血肉难分的人际关系的纽带,张治中对蒋介石的忠心耿耿是蒋介石重用张治中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蒋介石张治中关系中的一根主线。张治中从不搞小派系,不留恋兵权,毫无个人野心,是蒋介石重用他、信任他的根本原因。
1949年随着国共最后的和谈破裂,张治中滞留北平,投向共产党阵营,虽然始初心有别扭,不愿公共露面,不愿发表宣言,但国民党中央社后来竟发文攻击张治中受中共唆使,策动和平。这迫使张治中公开表明政治态度,于6月27日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号召国民党人惩前毖后,当机立断,决然表示与中共推诚合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共同努力。
声明发表后,在国民党内引起剧烈震动。蒋介石在台北看到这段文字,摇头叹息,不无心痛:“文白一向对我忠心耿耿,虽然亲共,我尚能忍之。然而如今公然离我而去,投入敌营,我心痛哉!别人背叛我犹可说,文白竟然如此!” 一言道出蒋介石张治中关系之深,也宣告两人关系就此结束。
(文/西川老怪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影像杂弹(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