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为什么没有人支持李渊?野史趣闻
唐高祖李渊,作为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竟然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描述的毫无作为,只是静静的坐观局势发展,然后“心甘情愿”的将皇位传给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在这期间,竟然没有一个大臣真正的站在李渊这一边,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史料可信度值得怀疑。秦王李世民继位后,曾经违反常例,多次提出要阅览国史,甚至给负责修史的大臣提出要按“周公诛管、蔡以安周”的思想去粉饰“玄武门之变”的前后经过,乃至于对前期征战中,“隐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的种种建功立业的行为予以抹杀,同时,将自己塑造成父皇李渊最为欣赏、最为中意,也是诸位重臣最为拥戴的皇位继承人的形象,取得舆论支持,为皇位来源的合法性造势、正名。所以现如今,冀希望于能够在正史之中去查访关于这段历史事件的真相,就显得比较困难,所以通过修史得来的结果,也一定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受到所有臣子的拥立,当然,也就不会记载有任何一位大臣站出来,替李渊说话了。

二、事出意外,准备不足。尽管后来的嫡位争夺战愈演愈烈,但李渊根本就没有料到事情会进展到如此地步,当然也就没有做任何相关的防范,能做的也只是一味的平衡皇帝、太子和秦王三方的势力,甚至于当主管星象的太史令傅弈于“玄武门之变”前一天,密告李渊“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时,仍未引起警觉,当然也没有采取果断措施,这才导致后来当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矛来到李渊身边执行“贴身警卫”任务的场面出现。面对“隐太子”和齐王血淋淋的人头,面对秦王府那群刚刚屠戮了“隐太子”和齐王家眷的兵士,还有几个大臣敢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主动站出来替李渊说上一句话?

三、失去对群臣的控制。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尉迟恭身披执锐进入宫中的记载,但试想一下,在当时秦王李世民还没有取得宫中宿卫指挥权的情况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将军,怎么可能贸然的、孤身出现在当朝皇帝的面前?在他的身后,一定有一支实力相当的卫队已经牢牢控制了宫中的宿卫,试想一下,皇帝都已经被人挟持,诸位大臣们的处境,又能好到哪去呢?
本文作者:三读空间1(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