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别样中秋野史趣闻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但当时并不是节日,只表示时序,每当此日,帝王们对“月神”行祭拜之礼。历代皇帝们对中秋节都非常重视,因其性格差异、文化素养不同,过节方式也各有千秋,演绎了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唐玄宗生性儒雅,多才多艺,因此,他的中秋节也过得充满诗情画意。据唐《逸史》《龙城录》等的描述,唐朝开元年间,八月中秋之夜,月色如银,温柔地洒下层层清辉。唐玄宗李隆基在宫中饮酒赏月,广袖舒展,琴弦笙歌。望着皎洁的月光,唐玄宗不由说道:“此月普照万方,如此光灿,其中必有好去处。嫦娥窃药,奔在月宫,既有宫殿,定可游观。”说到此处,唐玄宗仰面长叹:“只是如何得上去?”
一旁的方士罗公远(一说叶法善)说道:“启禀皇上,这有何难?”说着,掷手杖于空中,即化为一座银色大桥,直通月宫。于是,唐玄宗与罗公远二人移步踏上银桥,直上青云。过了桥,走上十余里,见到一座城阙,露下沾衣,寒气逼人,面前有座玲珑四柱牌楼。抬头看时,上面有个大匾额,写有6个鎏金大字 “广寒清虚之府”。罗公远说:“此乃月宫也。”唐玄宗从大门走进去,但见庭前有一棵大桂树,扶疏遮荫。仙女数百,素衣飘然,婀娜多姿,随音乐翩翩起舞于广庭中。唐玄宗看得如痴如醉,默默记下仙女们优美的舞曲。回到人间后,唐玄宗即命令伶官依其声调整理出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然后配上模仿月宫仙女舞姿的舞蹈,这就是闻名后世的《霓裳羽衣曲》,唐明皇夜游月宫由此成为千古佳话,月宫从此也有了“广寒宫”之称。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能信以为真,权当吃饼赏月时的谈资吧。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讨饭的放牛娃和皇觉寺的小和尚,靠打拼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前半生颠沛流离、南征北战,所以他的中秋节大多在刀光剑影中度过。
元朝末年,皇帝、官僚们疯狂搜刮民脂民膏,欺压百姓,强取豪夺,广大民众不堪忍受,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相传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把写有“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以“送月饼”躲过了搜查,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呼百应,顿呈星火燎原之势。
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7月,徐达率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27日进占通州。在明军的强大攻势下,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逃出大都(今北京),直奔上都。8月2日,明军进入大都,近百年的元朝至此灭亡。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在民间普遍流传开来。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骄泰奢侈,因此过节也喜欢豪华排场。清代将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依照惯例,一般都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庆祝活动。乾隆的生日农历八月十三,与八月十五中秋节只隔一日,因此,乾隆帝在山庄谕旨:万寿节和中秋节连在一起放假三天庆贺。
每年的八月,清朝皇帝都要到木兰围猎,巡幸塞外,在避暑山庄过中秋节。据《清史稿》记载,清宫各种节令活动中,每个节令都有具体的典制,其中“中秋节”占有突出的地位,到了乾隆时期节令定制更加详细。在山庄过中秋节要举行月供活动,在烟波致爽殿院内摆月供时,有供品28种。祭月完后,赏宫内众人。随往山庄的皇后、贵妃及妃4位、嫔5位、贵人3位、常在4位、阿哥7位等,每位亦伺候自来红月饼一盘。祭拜之后就是赏月、观灯、品尝内廷制作的月饼了。每逢乾隆皇帝的寿辰和中秋节,避暑山庄皆连日筵宴,热闹异常。而且,连同北京至承德300多里间的道边树木上也披红挂彩,装饰一新。
山珍海味、酒山肉海之后,还在山庄清音阁、一片云、云山胜地等大小戏台演出一些感谢皇恩、歌功颂德的曲目。乾隆皇帝还要给皇太后请安,侍奉和宴请母后。
每当中秋之夜,乾隆皇帝与群臣们一起举杯赏月,饮酒赋诗,附庸风雅,感受着人间天上仙境般愉悦。在乾隆上百首中秋赏月诗里,几乎都是作于避暑山庄,其中有赏月诗、泛月诗,还有中秋侍宴诗等。如这首“塞湖敛尽碧霄清,几望冰轮倍觉明。傍晚乘凉兼玩景,逐教青雀泛澄瀛”,就是乾隆四十六年 (1781)中秋所作。
本文作者:人性之成飞扬(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