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夜听第六期:伍子胥被拜为潮神,是杭州形成观潮习俗的源起野史趣闻

陪你出发,伴你回家。这里是钱塘夜听,每周五晚上八点,鲜活的思想、好听的故事如约而至。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亦可,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钱塘江的历史人文故事,选自著名作家王旭烽的散文《观潮·素车白马过钱塘》,我们将分七篇播送,今天请听第五篇。

《观潮避潮》郑正启摄影
伍子胥的被拜为潮神,是杭州形成观潮习俗的源起。相传伍子胥自杀尸入钱塘江前,要求把自己的眼睛剜下来挂在吴国城头看吴国灭。杭人以为他的灵魂在江中发怒而起潮,故每每八月中旬,乐工便奏乐歌舞,以猪、羊、金、酒沉入江中祭奠之……然那朝朝暮暮随潮而来的凛凛然报仇雪耻之情,哪里是几柱香能够平息的了的,江潮依旧年年来,到了北宋,观潮成了“万人空巷”的狂欢日。
我少年时读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之句,总不解,手把红旗在惊涛骇浪里,怎么旗帜还能不湿呢?后来才知,宋时,有一支军队是日日在钱塘江中教阅着水军的。那些弄潮儿大概就是这些无所畏惧的越中男儿,他们一个个都是浪里白条,执彩旗、树画伞,踏浪翻腾,腾跃百变,以夸才能。豪民香客,争赏财物。他们是拿命在与大自然儿搏斗啊,谁知又有多少人在此间丧命,无怪杭人倾城而空观之。那种惊险刺激、时不时要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大概要比今天的海滩冲浪还有过之吧。
《水浒传》中有一位英雄名叫张顺,人称浪里白条,最后战死在杭州涌金门的水闸门间。专家考证说《水浒传》成书于杭州,其中有一个证据就说张顺的水性从钱塘潮中而来。宋人龚圣与所作的《宋江三十六赞》,赞张顺为:雪浪如山,汝能白跳,愿随忠君,来驾怒潮。这里形容的,不正是钱塘江潮中的弄潮儿形象吗?
南宋时,八月十八被正式定为观潮节了。杭州人有那性急的,十一日便开始赶去看,到十六、十七、十八,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日,车马塞途,沿途摊贩林立,水果糕点,风味小食,酒菜卤味,南北土货,工艺特产,书籍字画,应有尽有。
元代,钱江秋涛,成为钱塘八景之一,历经明、清、民国、共和国,至今盛况不衰,只是地点越来越远了。
今天杭州人观潮,可以去两处,海宁和萧山。海宁盐官是传统的观潮之地,坐车离杭州不到一小时路途,很近。盐官镇很小,但名气很大,海宁人金庸的第一部武打小说《书剑恩仇录》的重要场景,就出现在盐官。规模恢宏的海神庙,正殿供着海神,左右供奉着吴越王钱鏐和伍子胥。陈阁老家的大宅园中,那株已经六百岁的罗汉松还在诉说着往事。民间野史中的陈阁老,乃是乾隆的生父,所以民间推论说因为有此渊源,乾隆才六下江南。四到陈阁老家,有一次还带来三位皇子。有关这一切,金大侠的书里都写着呢。
不过盐官当得上博大精深四字,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有了大师级的文化伟人王国维。王国维的故居就在钱塘大堤下,王国维的学问,就是夜夜听着涛声做出来的吧。
当年,应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火爆,海宁这徐志摩故乡的人们,又趁机发起了春季观潮的活动。青年学子们先朗诵一首林徽音的《你是人间四月的天》,再朗读一首《再别康桥》,而我们呢,我们这些观潮的人呢,先是静静地听着,然后走向大堤,静静地等着。然后,潮水就如期而至了。
听众朋友,欲知这潮水与治水的故事,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作者简介:王旭烽,浙江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茶人三部曲》获1995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八五计划优秀长篇小说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播音员简介:郭亦可,中共党员,杭州市江干区政协委员,曾获杭州三江歌手金奖,全国越剧票友大赛银奖。
《观潮·素车白马过钱塘》摘自《钱塘江文化》杂志创刊号。
“陪你出发、伴你回家”,钱塘夜听欢迎每一缕思想的阳光和有关阳光的故事,欢迎来稿、期待转发。您的鼓励是我们奔腾的动力。钱塘夜听,每周五晚八点,期待与您再见!
投稿邮箱:1474803069@qq.com
本文作者:钱塘江文化(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