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故事——闺房情致梳妆匣野史趣闻

2018-11-05 16:09:15

梳妆匣较早见于明代,出土物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又以汉墓出土者为多。早期的梳妆匣,所用材质多为木胎髹漆,也有藤编或竹苇制者;唐代发现有瓷制品,宋代已有纯木制品;至明便有了用贵重木材如黄花梨、紫檀、红木等制作的梳妆匣;清代所用材质基本与明代无异。

妆匣,是中国古代女性最贴身、最钟爱的常用物。旧时嫁女,讲究“陪嫁”,即随新娘一起带入夫家的一应生活用品,娘家要送给女孩一份丰厚的嫁妆,妆匣是必不可少的。

因梳妆首先要用镜子,梳妆匣又称“镜匣”,古时亦称“镜奁”;又因梳妆时需将镜子支起,故北方人也惯称为“镜支儿”。

从古到今,小小的妆匣,见证了无数女性的喜怒哀乐,妆匣最动人的故事就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个故事就起于妆匣、终于妆匣。

在中国的古典家具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装巨镜的梳妆台,直到清晚期,西风东渐,这种梳妆台的款式才从外国传来。而我们所说的梳妆台,实际只是置于案上的小型梳妆台,也称镜台。它其实还未脱离梳妆匣的大模样,便是梳妆匣的改型。精美的妆匣带着古人的情致、匠心和韵味,穿越千年依旧是最美丽的存在。

本文作者:老窦品文化(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