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明万历年间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名垂青史的原因竟是一条鞭法野史趣闻

2018-11-05 15:37:06

阅《万历实录》偶成在这首诗中,王掞以流畅的文笔、精炼的语言给予张居正很高的评价。诗中'元老能'和'数江陵'两句,把对张居正的赞扬推向了顶点。张居正因'一条鞭法' 而名垂青史,他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

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入京参加会试,荣登榜首。经过殿试, 列为二甲,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张居正开始了其仕宦生涯,登上了政治舞台。

张居正初登仕途,官小职微,左右不了当时的政局。但他却从严嵩和夏言为了争夺首辅职务而发生的一系列尖锐的斗争中,认清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边防的废弛。于是, 嘉靖二十八年,他向世宗上《论时政疏》,系统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这是张居正在嘉靖朝唯一的一次上疏,但由于严嵩专权、吏治腐败,未被采纳。严嵩倒台后,徐阶继任为首辅,徐阶对张居正很器重。嘉靖四十五年, 张居正被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明穆宗继位后,隆庆元年(1567)二月,又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要之事。隆庆二年八月,他上《陈六事疏》。这是张居正执政的一个基本纲领,较之世宗时的《论时政疏》有很大的进步。但当时他只是内阁成员之一,并不能左右政局,所以更不能将他的政治主张付诸实施。隆庆六年(1572),穆宗病逝,神宗继位。张居正在太监冯保的支持下,出任内阁首辅,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此后,他挽救明王朝的改革主张,全面付诸实施。

张居正

张居正自隆庆元年入阁,到万历十年(1582)逝世,共在内阁十六年,其中以首辅掌权十年。十年中,他把从年轻时就开始酝酿的政治主张,全面的付诸实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中国历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万历九年,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其要点是:一、统一役法, 并部分地'摊丁入亩'。把原来的里甲、均徭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一律征银。向百姓征收的徭役则部分的分摊到田亩上,即为'摊丁入亩'。二、除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征收实物外,其他地区的田赋一律征收银子。三、以县为单位计算赋役数目。四、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一条鞭法施行图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条鞭法'的出现具有一定历史意义。首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次,农民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另外,相对明初赋役制而言,'一条鞭法' 较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除了'一条鞭法'以外,张居正为了改变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维护明朝政权的长治久安, 还在政治、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他首先针对当时官僚腐败,不务实事的风气, 制定了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的考成法。考成法以理财作为准则,把征收粮食作为地方官考核的首要内容,以达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其次,他集权力于内阁,把内阁变成政治中枢。再者,张居正下令整饬边防,改善蒙汉关系。张居正一直把维护边境安宁放在第一位,对蒙古各部采取以防御为主, 能和则和,有来犯者予以反击的策略。此外,张居正又积极主张对俺答实行'封贡通市',并有效地改善蒙、汉之间的关系,有力地促进了两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睦邻友好保证了明朝北方边境的安定。

张居正故居

从总体上来看,张居正的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级官吏的办事效能,使明朝吏治清明,国家安定,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特别是'一条鞭法'的实行,在一段时间内使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一条鞭法'未能认真贯彻执行。在已实行的地区, 由于贯彻不力,有的地方官府仍逼使农民从事各种徭役。同时,官吏在行使职权中,额外加赋现象仍十分严重。这都影响了张居正改革的成效。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离开了人间。此后,那些在改革中受到打击的大地主和大官僚,强烈要求废止改革,惩办张居正。万历十一年三月, 神宗下诏撤去他的上柱国、太师等称号,不久,又下诏查抄了张家。天启二年(1622),熹宗下诏为张居正平反昭雪,张居正最终得到了历史的肯定。

本文作者:一朶向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