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广东人1生尽忠,几乎未尝一败,死后一家族为其守墓150年野史趣闻

2018-11-05 06:34:30

明朝末期,名将辈出,然而有一个人却非常有争议,一方面他为国尽忠,屡次打败敌人;另一方面,因为一些原因,他被皇帝凌迟而死,如此悲剧的人生可以说是岳飞第二,这个人是谁呢?下面来跟随笔者了解下。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起初在福建的邵武做地方官。从这里看出,袁崇焕本来是一个文人,和打仗没什么关系。然而,虽然是一个文官,却对兵法很感兴趣,经常召集一些上战场的老兵谈论边境的事情。曾经放出豪言:给我二十万人,我将扫除敌寇。

后来,当时的御史看中了袁崇焕的军事才华,就提拔他当了兵部的军事参谋。因为北疆总是受到后金的侵袭,就把袁崇焕调到那里去治理边境。

当时,明朝政治腐败,国力贫弱。辽东地区的土地丢失得非常厉害。袁崇焕到了该地,从当地的流民中选出精壮的男性,组织成一支有效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关宁铁骑的前身。

在辽东经营地比较顺利之后,袁崇焕开始构建辽东的战略防御阵地,因为有效地治理,袁崇焕当时就收回了几百里辽东土地。当地人民看到袁崇焕如此有能力,都非常高兴,纷纷回到该地安居乐业。

然而,后来明朝提拔的高第不懂军事,他认为明朝军队打不过后金,让袁崇焕退回边境,固守内线。如此一来,袁崇焕几年的心血就没了,等于说把几百里的土地让给后金。得知这个消息,袁崇焕和高第几次商量无果后,坚决不执行撤退的命令。高第见自己搞不定袁崇焕,就让宁远地区的百姓撤回来,搞得当地百姓怨声载道。看到朝廷如此无能,袁崇焕气愤至极,用刀划破了自己的手指,写下血书,决定与宁远城共存亡。

后金发现宁远这附近的明军主动撤退,觉得有空子可以钻,就决定攻打宁远城。当时,后金有七万多部队,而宁远只有五千余人。虽然明朝军队人数明显少于后金,却在袁崇焕的带领下,丝毫不畏惧。双方围绕城墙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坚持数天,眼看城池就快被破了,后金军队撤退,原来袁崇焕的西洋大炮有一炮打到了努尔哈赤。

之后,袁崇焕继续驻守边疆。皇太极接替父亲努尔哈赤和袁崇焕较量,袁崇焕经过调兵遣将,再次和后金部队交锋。结果皇太极还是久攻不下,反而几天内损失了近万人马。皇太极打不过,就来到一座桥,拆桥泄愤。

之后,崇祯皇帝再次启用袁崇焕驻守边疆。当时的皇太极知道袁崇焕驻守辽东地区后,马上改变路线从蒙古方向进攻。明中期的时候,名将戚继光曾经构建过京津这条防御路线。然而,因为拖欠当地驻守士兵的工资,边境线一下子被突围了,京城告急。

得知情况紧急,袁崇焕命手下的一万关宁铁骑迅速来到京城护驾。因为路途遥远,当时的关宁铁骑来到京城已经疲惫不堪,袁崇焕想要修整下部队却没有得到批准。于是,当时疲惫的关宁铁骑在袁崇焕的带领下迎接后金部队。当时,后金有八万多人,而明军只有一万多人,然而双方连续打了几个时辰,金军竟然不能前进一步。皇太极知道这是辽东的部队,无法攻克,仰天长叹就撤军了。

京师的围困解决了,袁崇焕却没有获得嘉奖。崇祯皇帝觉得袁崇焕驻守不力导致京师被困,就把他凌迟处死。当时,袁崇焕身上每割一块肉,就把肉递给老百姓,老百姓不明真相地争抢着。袁崇焕慷慨激昂兼悲痛万分,赋诗一首: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手下有一个人姓佘,他知道袁崇焕死得冤,就偷偷把袁崇焕的尸体葬了,并且让自己的子孙记住,自己死后就葬在袁将军的墓旁。而子孙们世代不许做官,永远守着袁将军的墓。

袁崇焕身后150年,乾隆皇帝为他平了反,同时为他及佘氏修坟以旌气节。民国初年由康有为出面,各界人士在袁墓旁建立袁祠。建国后,毛泽东主席曾批文指示保护袁墓,不得动迁。当时每年清明,周恩来、宋庆龄、朱德等都前来祭拜袁墓。

本文作者:跌宕穿泽哈(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