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朱元璋同为平民皇帝,为何都杀功臣,这是一种什么心理?野史趣闻
2018-11-04 18:01:33
我们都知道古代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非常注重阶级和出身。但刘邦和朱元璋就是这个普遍真理下的特例,他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万一'。在森严的封建等级的统治下,这两个人成功的诠释了什么叫屌丝逆袭。可以说是非常励志了,很多没有背景但有野心的人把他们当成偶像,当然也鼓励了很多人做了很久的白日梦。
- 关于他们的功绩和雄才大略大多都耳熟能详了,我们就不在这多废话了,在这我们就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他们的另一惊天之作。就是他们都很好的解释了什么叫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什么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他们都是靠起义起家,都是和身边的弟兄们一起浴血奋战打下了天下,也都是在曾经的弟兄们的拥护下才得以君临天下,但登上帝位以后就只有君臣了。
- 刘邦在登帝位第一年以谋反罪杀燕王臧荼,第二年以同样的罪名逮捕韩信,之后,他的同乡卢绾一直追随刘邦患难与共,最终也被刘邦逼的逃往匈奴,赵王张耳是刘邦的女婿也被贬为宣平侯等等。
- 朱元璋也是在即位不久后杀蓝玉,李善长等人,并且诛杀胡惟庸三族,徐达,刘伯温等人也没能逃过他的迫害。手段残忍至极,人人自危。
作为一代伟人他们的胸怀呢?礼仪道德忠孝仁义呢?他们作为开国之君不怕给后世留骂名吗?我认为正是由于他们有大格局,看的深,看的远,才会不计较个人名声只为后世求一片安宁。
- 首先他们都是开国之君,在此之前国家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济,文化,社会体系,官僚制度都被破环的很严重。国家短时间很难从战时状态分离出来。回归到正常的国家轨道上。因为国家缺少对权臣和子民的有效约束,例如汉初依然是汉承秦制,汉并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有效的管理监察制约体系,所以君臣之间无法实现平衡,也无法形成稳固的信任。因此君臣之间难免互相猜忌怀疑。此外,建国之初朝堂之上都是武将多余文臣,武将又多是开国将领,居功甚伟且手握重兵,文臣无法与武将形成制约。这本身就是巨大的隐患。
- 另外,刘伯温曾说武将是“骄兵悍将”,这个就很贴切。像他们这样的平民皇帝,身边追随的武将,很少有出身武将世家和书香门第的。这些武将大多没读过四书五经,也不懂什么仁义礼智,君臣之道。他们多为率性义气之人。各各不怕死,无所畏惧,破坏力极强。而且有的可能还几天不杀人不惹事还心里痒痒。所以这样的人在打天下的时候当然是一把好手,但坐天下的时候他们就是祸害了,必须尽早除掉。
- 再者,就是他们作为平民皇帝,身份阶级地位和权力的巨大落差。让他们的心理多多少少会有点扭曲。犹如现在我们常说的暴发户一样。这是一种类似于病态的心理。①网上有个问题问:为什么我们有时嫉妒别人,有时崇拜别人? 回答是;远的崇拜,近的嫉妒。够不着的崇拜,够得到的嫉妒。平心而论,你觉得有没有道理?如果你觉得有道理,那我再给你说,刘邦曾说他运筹帷幄不如张良,攻城拔寨不如韩信。而最后刘邦做了皇帝,你说你要是他们三个中的一个你是一种什么心态,如果你是刘邦有几个比你牛逼的人手握重权你慌不慌。再说朱元璋,他在给地主放牛的时侯,有人已经熟读诗书了,他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时候,汤河和徐达已经是总兵,朱元璋去了还给他们牵过马。你体会一下这心理落差。刘邦和朱元璋心里也是害怕的,他们对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后代其实是不自信的。这些内心的恐惧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就是 刘邦举行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王,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建立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他们通过这些措施来掩饰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自信,并以此来加强自己的控制。(其实他就是不确定那些比皇帝还有才能的人,是否真心甘于臣服于皇帝)
- 最后他们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自己的千秋万代。他把国家的毒瘤以及潜在威胁都给清除掉,只为后世的一个安稳的政局。比如朱元璋荆棘权杖的典故,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儿子朱标心地善良,太过仁慈。日后治不住那些手握重兵的骄兵悍将。所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只能痛下杀手除掉隐患。分封自己的儿子,留下皇明祖训,以求维护万世太平。
- 最后,皇帝杀他们,他们也并非全是无辜,毫无过错。建国之后各种体制纲常纪法相继建立,而他们却依旧散漫放肆,目无王法,居功自傲。例如朱元璋后来竟然无法调动蓝玉的手下,这是所有皇帝所最不能忍的,因此,他们必须要杀鸡儆猴,树立权威,整顿纲常礼法。
所以,平民皇帝杀曾经一起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功臣,并非是他们生性残暴不仁,卸磨杀驴。而是大势所趋,不得不为。
@以古为鉴:世事大多呈抛物线发展,谁都有人生的巅峰,但最终都要归于尘土。当你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居安思危,要知道物理必反,乐极生悲。假使你正处于人生的低谷,那你努力,终会爬上你人生抛物线的顶点。
人有千面,情有万种。我只看一面,只说一种。剩下的我们的共同探寻。
本文作者:以古为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