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从清朝的书到80年代的粮票、收藏爱好者建博物馆任人免费参观野史趣闻


上至明末清初的行军釜,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粮票债券,近300件散落民间的藏品被集中展示出来,历史跨度达300余年。近日,收藏爱好者张世军在孝泉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同打造了“孝泉博物馆”,将自己多年的收藏免费展览出来,让市民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张世军的故事,晚报君曾经报道过,了解点击下面链接

藏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德孝城内的“孝泉博物馆”中,张世军正在布置自己的藏品,500平米的展厅内,票据、字画、书籍、公文函件、老照片、器皿等物件,其中也不乏一些名人的字画和影像资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们生存、繁衍、创造、审美的发展历程。

展厅主要分为红色文化、孝文化、改革开放和德阳文化四大类主题,涵盖了教育、税务、经济、文化、县志等多类藏品,全部为张世军20多年来所收藏的物件。

张世军在德阳乃至省内的收藏界小有名气,由于喜欢传统文化,早在20年前,他便开始收买藏品,做起了“收买商”,“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个小圈子,将收藏方向定位在德阳本土上。”

1988年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月上东山”
在他的收藏里,多以展现德阳的历史民俗文化为主,有明末清初时期的行军釜、李调元童山诗集、清末画家江宗汇所绘德阳潮扇扇面、清末光绪纳票、古文孝经、孝泉解放初期果汁牛肉商标等等,藏品多达200余件。

“这是清道光《雍正集》,其中收入了德阳籍阚惟寅作品四篇之多(其它县仅一两篇),为全省之最;这是日本明治时期寄往德阳的明信片,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新旧政府交替,从日本经上海进入湖北,顺江逆流而上进入重庆嘉陵江,过涪江凯江最后到达中江县城,再用马车运入孝泉交到收信人手中,历时1个多月,可以想象是怎样的一路艰辛,为研究四川邮史提供了极高参考价值……”

日本明治时期寄往德阳的明信片
对于每件藏品,张世军都如数家珍,并在下方精心编写了注释。

他说,藏家首先得对历史感兴趣,了解并研究历史,同时参考历史背景和相关历史事件,对于浩如烟海的藏品和资料,要发掘其背后的故事。
梦想将多年收藏免费展出
“这20年来除了生活,基本上都贡献在收藏里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些藏品我也没打算卖,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心愿,开办一个博物馆,将自己多年的收集进行集中展示,为喜爱收藏的人们搭建交流的平台,同时有利于宣传和保护历史文化。”

民国初期所拍摄的鸣凤塔
(南塔,原址在泰山南路二段,珠江桥附近)
张世军坦言,刚开始收买藏品,是为“稻粱谋”,但时间久了,当他对四川,尤其是德阳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后,觉得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作为土生土长的德阳孝泉人,有责任将这些‘故事’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德阳有关的历史、经济、文化,了解中国上千年的德孝文化。”
张世军的想法也得到了孝泉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免费提供场地办民俗博物馆。

去年年底,“孝泉博物馆”开始筹备,并将于明日起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张世军说,由于场地的限制,还有很多藏品未能展示出来,下一步他将逐渐完善博物馆,争取能让每件藏品都能展现在世人眼中。

“让这些历史文物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领略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让我们的子孙后辈了解过去的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
让新闻触动心灵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记者 李涵 编辑 汪巧 责编 徐兴铧
本文作者:德阳晚报(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