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故事|史料:京杭大运河(武清段)清代历史摘录野史趣闻

2018-11-04 16:33:43

自从本公众号发布了征稿通知后,粉丝们积极参加,踊跃投稿,截至目前已征集作品几百篇。大家发来的作品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有史料、有诗歌,有故事传说,还有运河美照和小视频。

在此,小微向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谢谢大家对小微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但小微在此也提醒广大粉丝朋友,投稿时一定看清征稿要求,按要求的格式报送,并写清您的详细联系方式等。

近期,我们以“传承运河文脉,普及运河知识,弘扬运河精神”为宗旨,陆续为大家奉上朋友们发来的作品,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每天在我们身边汤汤流淌的大运河,曾有着怎样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故事。

玉带环城 水岸花俏 (摄影:小微)

运河故事

史 料

运河(武清段)清代历史摘录

作者:武清发改委 赵师洋

武清区位于天津西北部,地处京津两市之间,历史悠久,始建于西汉,古为泉州,别称雍阳,唐天宝元年更名武清,2000年撤县设区。区域面积1574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街道,人口84万。千年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孕育了武清这片发展的热土。

据史书记载,康熙、乾隆、嘉庆都曾驻跸和途经武清,在县城、杨村、王庆坨、标垈、东柏村、许家庄、栾城村、崔黄口、筺儿港、东马房都曾驻跸,留下了不少政绩和诗篇。

一、清朝历代皇帝大运河(武清段)政绩

(以下摘录光绪七年《武清县志》(残本)(清)蔡寿臻、钱锡采纂修,原文中翻译的简体字及加注的标点若有不当处,望专家学者查修)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85年),谕大学士渡决口及天津以南二处,其相视河之故道可开河或连之大河者其识之于十月间奏闻当遣人往视。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上谕据怡亲王奏河西务河堤漫开附近之田禾庐舍或有被淹伤损之处,朕心深为轸念,户部速派贤能司官带帑银二千两前往,悉心查勘赈济,务令各沾实惠。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上谕方观承奏永定河下口南堰以内武清县属之王庆坨、东沽港二村,其洼处被淹者现有九百四十余户,此等居民例无赈恤,但此被水较甚可否恩准借给口粮等,语堤内居民屡经付谕该督令其迁移,但王庆坨、东沽港二村二村人民较稠密且有苫盖瓦房厯有年所虽不能迁徙亦应有所界限,不可再令附村人民占居河地,其猝经被水之户情堪悯恻,著加恩令该督按户查明借给米粮以资按济至堤内零星各户,不过草土房间原非必不可徙该督务遵前旨,遂一查明于此次被水给予搬移之资令其迁移堤外不得姑息,钦此。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谕军机大臣等前因阅视河淀情形,见凤河有断流之处于回銮驻跸南苑时令查勘上源流浚以达河流,今据阿里衮等查奏团河下游即为凤河,一亩泉下游即归张家湾运河俱应行开挖深通,已有旨给发帑金及时修浚矣,但此二河下游皆系地方官应行经理之事,闻其中亦不无淤浅阻塞,今上游既议修治而下游若仍听其淤梗是尾闾不能畅达,疏浚水源亦属无益,著付谕方观承即派委明习妥员前往查勘。

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上谕裘行简奏移驻汎员以重河防,一摺据称永定河南北岸,嘉庆六年十年俱有新生险工及水刷堤根之处,今昔情形实有不同,该署督亲往履勘原设汎员不足以资照料等,语著照所请将下游工平之三角淀属北堤九工,武清县主簿移驻北岸头工作为上汎,原移上汎武清县县丞作为中汎,原设下汎宛平县主簿仍为下汎,其北九工汎务即归于北七八工,两汎分管至应拨河兵及筹欸,另建设衙署等事并著照例办理,该部知道摺併发,钦此。

二、清朝历代皇帝巡幸运河(武清段)记载

世祖章皇帝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十一月,驻跸杨村。

圣祖仁皇帝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十月,驻跸標垡次日,驻跸东柏次日,驻跸栾城村。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十月,驻跸崔黄村次日,驻跸西门外。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二月,圣驾进县东门内,诏知县曹際飞问民疾苦,随出西门外进膳,十月,驻跸杨村次日,驻跸县城西北。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二月,驻跸王庆坨。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五月,阅试永定河口乘舟驻跸杨村。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五月,巡幸道经武清。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正月,南巡阅河奉,皇太后乘舟由武清至天津,五月,回銮复由武清入都,十月,上至北蔡村、夏庄、南蔡村等处,王新命等奉上谕于此三处从上流筑挑水坝不必过其所逼对岸淤处,略加挑浚水即泻入直流矣,著俟明春兴工两为修河费。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春,阅河道经武清。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正月,南巡道经武清三月回銮由武清入都。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十月,阅视新河,驻跸筐儿港。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 南巡经武清,五月回銮由武清入都。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 阅视新河入海道经武清,回銮驻跸东柏村北。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 南巡回銮入东门隨出西门,驻跸许家庄进膳。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三月,水围行幸,回銮驻跸东马房。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三月,阅北运河至河西务。

高宗纯皇帝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二月,巡幸天津周览河堤淀闸道出北运河。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二月,东巡至宝稼营登舟奉上谕:今日至宝稼营登舟见所设水营外围席墙概行幂以黄布,甚属非是,向来巡幸所经水程营盘外墙率以苇席为之尽足以蔽外内,惟江浙两省因苇席稀少代之以布即与内布城相属髙下亦略相等,今乃于苇席之外复加布袭,且髙逾数仭俨如大墙其意何取?布疋为小民被服所需岂宜妄为耗费?即如武清等县去夏曾经被淹,因加恩从优赈恤,幸而民无菜色稍为慰怀,若留此布为贫民襦袴之用,资衣被者不知凡㡬,顾置有用为无用使不知者㡬,拟于土木衣文绣岂朕省方观民之意?司牧之谓何曾不知体下情,承上徳乎前途有似此者著即撤去。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三月,阅视淀河并阅永定河下口堤。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二月,奉皇太后巡幸山东由宝稼营登陆 四月送皇太后回銮自宝稼营还京师。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正月,南巡乘舟道经北运河。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二月,巡幸天津。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二月,东巡回銮由济宁登舟道经北运河。

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三月,巡幸天津乘舟道经北运河。

三、清朝历代皇帝巡幸大运河(武清段)题诗

(以下大部分摘录光绪七年《武清县志》(残本)(清)蔡寿臻、钱锡采纂修,原文中翻译的简体字及加注的标点若有不当处,望专家学者查修)

康熙题诗:

察永定河

源从自马邑,流转入桑乾。

浑流推浊浪,平野变河滩。

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

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

永定河旧名无定河,是海河水源之一,源自黄土高原,水中泥沙之多仅次于黄河,宵旰为宵衣旰食的省略语,表达了康熙为治此河,早起床晚进餐不辞劳苦的决心。

看运河建坝处

十月风霜幸潞河,隔林疏叶尽寒柯。

岸边土薄难容水,堤外沙沉易涨波。

春末浅夫忙用力,秋深霖雨失时禾。

往来踌躇临渊叹,何惜分流建坝多。

此诗描写民工在北运河修建防水坝的情景。浅夫也叫“应船” ,是京津一带运河附近居民,出河工可以免征钱粮的农户。

乾隆题诗:

过永定河作

取到阅河干,浮桥度广滩。

汎凌过竹箭,水潦未桑乾。

四载由来仰,尾闾今度看。

敬绳仁祖志①,永定异安澜。

原文注:①永定河自康熙时始为堤障赐今名,“永定”另外之意是“安澜”。

乘舟观永定河下口之作

夜雪忽已收,朝雾未云敛。

策马遵遥堤,永定全势览。

下口欲其畅,浑流利泛滥。

前者叹行墙,一线奚归坎。

无已筹下策,让地稍避险。

中处徙流移,向南听洳渐①。

今来阅尾闾,三载惊荏苒。

舍陆命进舟,湉波春淰淰。

虽逊洪泽阔,微山已不减。

荡漾有余地,沉浸乃澄澹。

慰兹忧即兹,积高车鉴俨。

补偏斯不无,永逸则岂敢。

原文注:①乾隆十五年春,阅永定河,以下口宜略更移,其易于趋下,且于流涸时浚中泓。引河而流,民占居河中淤地者,亦劝导徙就堤外。年来次第修举,下口益畅,爰取道重阅,已三载余矣。

过武清县

驱车过雍奴,广甸甚沮洳。

去岁夏行潦,此地被灾遽。

永定既决堤①,北运亦漫淤②。

大田普无收,曷以卒岁度。

是用赈济施,更敕勤宣布。

今来细体察,老幼欢夹路。

庶几免流离,未免仍仅虑。

秋麦亦已苗,禾黍云种布。

设以此地论,惧雨宜晴煦。

虽然彼高田,宁无望雨处。

原文注:①永定北岸二工因去夏雨水骤涨堤口溃决,武清村庄被淹成灾较重。②北运河西西岸浸溢,武清村庄亦被淹没,因敕大吏善为抚恤、急赈、大赈,视他处为优,今春仍降旨加赈,幸所见民无菜色且二麦广种,可望有收益为稍慰。

往阅永定河舆中作

下河南北任流迁①,壅则伤多导使宣。

絜矩丘明别知灈,防民之口慎防川。

原文注:①永定河自康熙三十七年筑堤之始,十九年改由柳坌口,雍正三年改由王庆坨,乾隆十六年改由冰窖草坝,二十年改由贺老营,三十七年改由條河头,计前后迁流六度,以冰窖草坝而论,康熙间之北堤转为南堤,雍正间之南堤转为北堤,以今條河头而论,凡康熙雍正间之南北堤又均在河之南矣。

阅永定河下口以示裘曰修、周元理、何煟

七十年间六度移①,即今下口实权宜。

便微盈酌虚剂者,不过补偏救弊斯。

煟则扈舆资博釆②,禹之行水在无为。

委源源委勘一再,同亊诸人共助其。

原文注:①永定河下口初由安澜城后改由柳坌口,而王庆坨,而冰窖草坝,而贺老营,及今之條河头或北或南凡六徙。②何煟素习河务,于行水机宜具有见解,兹以河南巡抚至天津迎銮,即命其扈随阅视下口以资询访。

观永定河下口入大清河处

乙亥阅永定,熟议移下口①。

南北仍存堤,不过遥为守。

中余五十里,荡漾任其走。

水散足容沙,凤河清流有。

以浑会清南,入大清河受②。

幸此卅年来,无大潦为咎。

然五十里间,长此安穷久③。

五字志惕怀,忸怩増自丑。

原文注:①永定河自康熙三十七年创,筑两岸堤工由安澜城入淀,嗣后下口改由柳坌口及王庆坨、冰窖草坝、贺老营屡经迁徙,总以堤形紧束未能畅泄,乾隆二十年亲临阅视,将下口移今條河头之南入沙家淀下注。②河下口南北两堤仍令加髙培厚遥,为保障中宽五十里任其荡漾足以。散水容沙自此会凤河而南,遂成清流入大清河达津归海。③近年夏秋,雨水调匀未致,大潦故水不为害,堤外田地岁获有秋,但自乙亥改移下口以来,此五十里之地不免停沙,目下固无事,数十年后殊乏良䇿,未免永念惕然也。

珠源寺

团河本是凤河源,疏酾南流清助浑①。

必有司之惠万物,瓣香嘉澍吁垂恩。

原文注:①团河之源旧称团泊,在黄村门内六里许,乾隆四十二年疏浚开拓出南苑墙,酾为凤河又东南流,与永定河合藉 以刷涤浊沙,由大清河归海。

阅筐儿港河工作

减河制诚善,日久注为坑。

前度命修筑,今来阅接成。

港春流则断,涨夏杀其盈。

原始宣防意,本因一篑营。

北运殊南运,中泓沙底翻。

赖斯方贮水,以彼少來源①。

夏潦复虡盛,涨波此洩屯。

功成亏一篑,深意视名存。

原文注:北运河底多软沙,筐儿港迤北有数处尤苦浅停蓄,必致一洩无余,是以前年过此,有人知浅之害,未知浅之善,及一弊一利显句。

阅筐儿港减水坝作

导流还济运,圣训久昭垂。

夏备減涨用,春来断港时。

酌中诚已善,筹外小资治①。

敢曰继绳懔,安民意廑斯。

原文注:①北运河遇夏秋盛涨时,藉筐儿港、王家务两减河分洩,由塌河淀、七里海入海。旧时坝身出水处高于引河七尺,以致减水跌落成坑,今谕方观承接筑十五丈。使坦坡渐下,以导其势。

嘉庆题诗:

观永定河下口

河源出山西,环绕三辅地。

水定锡嘉名,常沐安澜赐。

下口汇津门,迁徙六度置。

水性在顺流,壅障必滋累。

疏导胜堤防,至理诚不易。

稽古大禹君,行其所无事。

我考阐昔谟,相度躬指不。

就下因势宣,放流知奔骥。

兹来阅钜工,保民继修治。

圣泽感深长,绍承凛抚字。

欢迎投稿或留言,被采纳稿件或精选留言的作者有机会获得精美小礼品哟~

本公众号之前选登了部分作品(包括照片),请相关作者带本人身份证(代领需持领取人身份证复印件和代领人身份证原件)于下周一上午到 区委宣传部宣传科(联系电话:82138615)领取小礼品。相关作品可点击下列标题查看。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往期精彩

↓↓↓

分享理论 武装思想 共同成长

历史 | 文化 | 党建 | 发展

……

投稿、转载及新闻线索提供,请联系微信号jas0n_zhang或whr-7108

搜索微信公众账号“ 武清微学习 ”或“ wqwxx123 ”获取武清最新资讯

本文作者:新武清(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