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衙内”和“衙内钻”野史趣闻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之所以会被害得妻离子散、逼上梁山,就是因为高太尉之子高衙内看上了他漂亮的妻子。《水浒传》第七回是这么说的:“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我们知道,这高衙内指的是太尉高俅的螟蛉之子。那么,这“衙内”二字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是“公子”或者“少爷”的意思吗?
其实,在最初,“衙内”是一种官职。在唐代,执掌宫廷禁卫的被称作衙内。如《新唐书•仪卫志》上记载到:“凡朝会之仗,三卫番上,分为五仗,号衙内五卫。”
到了唐末,藩镇割据。各藩镇首领出于对人身安全的考虑,大多以亲子弟领衙内之职。如五代陈洪进主政泉、漳之时,以其子文颢,文顗为衙内都指挥使,文顼为泉州衙内都校,又为衙内都监使。又如石守信,任天平军节度使时,任命其子石保吉为衙内都指挥使。西夏李继筠之子李继捧亦为衙内都指挥使。正是因为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之子,占据了“衙内”的职务,世俗相沿,逐渐的开始称呼贵家子弟为“衙内”。宋朝孔平仲所著《珩璜新论》卷四中说到:“或以衙为廨舍,早晚声鼓,谓之衙鼓,报牌谓之衙牌,儿子谓之衙内。”
五代之后,以“衙内”称呼贵族官宦子弟,成为风气。宋元杂剧、元明小说中屡有所见。如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望江亭》第二折中:“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普天无处不闻名,则我是权豪势宦杨衙内!”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三言》中,《警世通言》第十九卷《崔衙内白鹞招妖》、 《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吴衙内邻舟赴约》 ,更是连标题都有“衙内”。
可见,“衙内”一词,本是中性。但由于这些官宦子弟往往欺男霸女、横行乡里,渐渐地“衙内”一词,变臭了,成为一个贬义词。而后,更演化出了“衙内钻”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衙内钻,旧时称专向权贵子弟钻营的人。如《宋史•王子韶传》所记载的:“刘安世言:熙宁初,士大夫有十钻之目,子韶为衙内钻。指其交结要人子弟,如刀钻之利。”衙内钻,正是专事溜须拍马,结交官宦子弟,以图钻营私利之人也。
本文作者:华灯国学(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