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台湾民间抗日武装的领导人徐骧野史趣闻

2018-11-04 15:08:14

徐骧,台湾新竹人,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台湾民间抗日武装的领导人。徐骧家世以农耕为业,但他素有大志,“耕而兼读,耕读之余,更以余力习武技”。徐骧勤奋耐劳,并善于团结群众,常资助贫苦乡民,深得当地农民的信赖。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丧尽天良,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徐骧见敌骑压境,国破家亡,十分愤慨,自动组织民军抗日,被群众推为民团长。当台北失陷、日军继续南犯时,徐骧向乡民号召说:“吾台,吾民父母之乡也。吾民之田庐在于是,子孙在于是,祖宗丘墓在于是。台亡,吾民将安归乎?诸公皆健者,义薄秋云,气吞百川,际此生死存亡之交,何兴乎来,执挺以为刘(永福)公助。庶几人自为战,家自为守,成则建造新邦,熠跃千古,败则举吾民之骨血与全台俱尽焉!是亦亡国之荣也”。乡民感奋,纷纷响应,皆“握拳自击其掌”,表示愿投效义军,跟随徐骧,战死在所不辞。于是,各乡分别精选壮丁,组织队伍,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配合作战,狠狠打击敌人。

1895年6月底,日军攻陷新竹。7月,徐骧与台湾诸义军统领商议共同恢复新竹城。10日这天,诸义军集中在新竹城周围,徐骧亲率精锐由北路进攻,袭击敌军侧翼,不幸这次军事行动因奸徒告密而失败。徐骧随机应变,避开敌人的重兵追击,隐蔽到茂密竹林里,敌人不谙地形,不敢贸然闯进竹林,只在外面乱闯,坚持到傍晚时分,敌人疲惫不堪,徐骧乘机出击,首尾夹攻敌人,使敌军措手不及,在敌人慌乱中,义军从容退出重围。此后,徐骧领导义军在新竹周围不断袭击入侵日军,使敌人胆战心惊,日人所著《台湾统治志》曾不得不承认我国抗日军民的“顽强”和“勇猛”。

1895年8月初,日军为夺取尖笔峰,集结了两个加强联队,分两路向台湾义军进攻。徐骧所部仅五百余人,负责在枕头山抗御。9日,敌军再出动三个联队,加上战舰三艘,水陆两路向尖笔峰攻击,徐骧等义军将领率领民团进行了艰苦的搏斗。他们利用熟悉的地理形势,抄袭敌人后方,大量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俘虏敌官兵多人。但终因敌众我寡,未能取得全胜,最后不得不转移阵地,尖笔峰终于落入敌手。

8月21日,敌军继续南下进攻大甲溪。大甲溪是台中地区门户,据有天险,敌人若不得大甲溪,就不能进犯台中,而台中又背山而海,居中驭外,可以控制全台。因此大甲溪的得失,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徐骧在战前向义军诸统帅献计就:“我军抛弱,又无大炮,不利正面交锋,只能利用大甲溪支流纵横扔利形势,广设伏兵,诱敌深入后突然伏击,必能制胜。”这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当日军渡过溪水一半时,徐骧率领民团从隐伏处齐声呐喊,把敌军横截两段,然后义士们勇猛冲杀,使敌军一时大乱,纷纷落水,尸体重叠,以致溪水不流。大甲溪一役使敌军伤亡惨重。同月25日,日军另一支部队在大甲溪附近,又一次遭到徐骧义军同样的伏击,日军且战且退,死伤殆尽。徐骧民军与日军在大甲溪一带相持近一月,最后因汉奸土匪等民族败类的内应,才沦于敌人手中。

大甲溪失守后,日军转向彰化进攻。徐骧义军在刘永福的统一指挥下,与黑旗军相配合,从山上向进犯的敌军凌空攻击,山上矢石纷纷地如雨下落,危石訇然从半空压顶,使敌寇死伤无数。徐骧义军又乘夜袭击敌营,日军更是自相惊扰,自相践踏,死伤大半。后日本侵略者又重操故伎,收买汉奸土匪武装匍匐至山顶,偷袭义军,才使徐骧所部受到重大损失,日军因而攻下彰化县城。

10月底,日军向台南地区进攻。徐骧和刘永福坚守嘉义西南的曾文溪。曾文溪距台南府城仅二十公里,形势十分重要。徐骧率义军和高山族人民共约七百余人,在溪尾庄迎敌。他知道战斗的艰难和形势的危急,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与敌人决一死战。敌军集中了强大兵力,马步并进,炮火齐发,义军方面一无炮火,二无马队,但士气昂扬,人自为战,在血泊中猛烈砍杀敌人。但终因力量悬殊,义军伤亡重大,徐骧在战斗中为炮火所伤,壮烈殉国。临死前,他仍壮心不已,大声呼喊道:“中华、中华,我所至爱。为国捐躯,死而不愧”。充分表现了这位台湾抗日英雄的一片爱国热忱。曾文溪陷落后不久,台南也为日军所占。从此,我国神圣领土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五十年之久。

本文作者:春天里的一片油菜花(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