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为何战败,最新揭秘野史趣闻
甲午中日战争中大清战败,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留言,邓世昌养狗,炮管上晾衣服,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从而导致北洋水师战前准备不足,装备落伍,最终惨败。而其中又以“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的留言最为广泛。

其实从1891年四月底开始,慈禧就已经常驻颐和园了,这就说明了当时的颐和园已经初具规模。只不过工程还在继续施工,同时也在筹办慈禧的60大寿。据《洋务运动》一书的记载,是年二月十六日奕劻片称:“查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内腾挪30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复将各省督抚认筹海军巨款260万陆续解津发存生息,所得息银专归工用。”
八月二十五日,奕劻、福锟又上奏:“此次奉报出使经费197万两款内,已于本年四月间准总理衙门咨开奏准,暂行借拨颐和园工程银100万两,由津生息项下按年尽数归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挪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是海军衙门经费,而并非北洋海防协饷,而且已经归还了。
其实,就海军经费方面来说,大清朝的投入一点也不比当时的日本少。1861年到1888年之间,北洋水师从筹建到成建制的27年时间里,清廷共计投入经费白银一亿两,差不多每年投入300万两。而日本方面从1868年到1894年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折合白银不过才6000万两,平均每年差不多230万两。
如此数额巨大的一个军费投入,按理说,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北洋水师的装备都应该是超过了日本的联合舰队,可为何最后还是输了呢?
据《甲午中日陆战史》的记载,当时北洋水师不仅连舰炮发射的炮弹不炸,就连海岸炮台上发射的炮弹也都不爆炸,为何?一来发射的炮弹本身就是未装炸药的实心穿甲弹,二来就是发射的穿甲弹有问题,装填的都是煤灰、土沙之类。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北洋水师在战争爆发后,还把很多这样的炮弹装载在军舰上呢?而不全部换成最具威力的开花弹呢?
是没有吗?并不是。据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和禀后附文记载,当时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等7艘军舰的库存炮弹数,仅开花弹一项就多达3431枚。黄海海战之后,朝廷又拨给了北洋水师360枚开花弹。
由此可见,造成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的责任,并不在机器局,也不在军械局。那在哪里呢?就在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身上。
当时中日双方开战后,丁汝昌执行的是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带足,结果导致了北洋水师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进行了一场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海上大战,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同时也加重了损失。
至于弹药中装填沙土、煤灰之类,影响炮弹爆炸,则是天津军械局的办事员被日军收买,故意破坏的缘故。
如果说把甲午海战的失败归结于什么主炮晾衣服、邓世昌养狗、慈禧挪用军费等枝叶问题上,那势必会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找不到失败的根本原因。
本文作者:渔人聊(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