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手握重兵而不称帝,不仅仅是因为孝庄野史趣闻
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盛京去世,由于离开的很突然,临终之前并没有确定继位者,所以他的兄弟和子嗣们个个心怀鬼胎,都觊觎着皇帝的宝座,这其中手握重兵权的多尔衮是其中最有利的竞争者,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拥立尚且年幼的福临为皇帝,自己甘愿和另一位郑亲王济尔哈朗担任摄政王共同辅佐新皇帝亲政。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那令众人垂涎欲滴,梦寐以求的皇位呢?

多尔衮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皇太极去世后,大清军队群龙无首,势必要尽快选出一位皇帝来统领满清各支队伍,但是究竟选谁出来就成为了一个难题,此时的多尔衮率领军队征战各城池,已然是战功赫赫,被认为是智勇双全,在清军上下很有威望。但是作为皇太极的最杰出的长子豪格相比之多尔衮更是过之而无不及,从小就开始带兵打仗,战功无数,还很有战略眼光,最重要的是他有皇太极长子的血统,朝野之中不少重臣也坚定不移的支持豪格。两相对比,多尔衮就处在了劣势,他当然不甘心将近在咫尺的皇位拱手相让,就在这时,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出现了,她就是孝庄。

多尔衮和孝庄
作为满清前期历史中最为著名的女性,孝庄太后当仁不让,这个来自蒙古大草原的铁腕娘子后来改变了清王朝的历史。当她看到皇太极的兄弟和子嗣们为了皇位争夺的难舍难分之时,绝顶聪明的她敏锐的意识到这是拥立她的孩子福临为皇帝的绝佳机会,于是足智多谋的多尔衮当然也想到了这个计划,他和孝庄太后联手一起将福临推举上皇位,这样多尔衮就可以堵住那些权臣们的嘴,将豪格权利架空,排挤出竞争范围,自己手握实权在福临的背后操纵着朝野局势的发展。那么仅仅是因为孝庄太后,多尔衮才放弃皇位吗?

摄政王
时间慢慢过去,多尔衮也慢慢老去,此时的他已经借小皇帝顺治的名义将另一位摄政王济尔哈朗一纸诏书调离京师去攻城略地了。朝野之中再无人可以撼动他的地位,大权在握,称不称帝对他来讲已经意义不大了,他更加看重的是整个大清王朝的太平安宁,所以不仅仅是因为孝庄太后让他放弃了对皇位的争夺。

皇帝
本文作者:李哥和你聊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