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事如神的刘伯温算出了他的悲情晚年,奈何形势比人强野史趣闻
料事如神的刘伯温算出了他的悲情晚年,奈何形势比人强
中国历史上,在民间称之为神乎其神的人物有三位,他们是:西汉时期的张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初的刘伯温。
刘伯温有着深不可测的谋略智慧。
传说他的爷爷经过风水大师的指点,这位风水先生还是白鹤化身,不远万里,为刘家找了一个风水宝地,后来才出了刘伯温。
(一)
刘伯温精通《易经》,其中他的《银河棹》,曾是江西一位名叫曾义山的神算子偶得后,后因机缘,又传给了刘伯温。
《银河棹》全名《大六壬银河棹》。
棹,指的是船桨。
所以,《银河棹》即“六壬学”之船桨。
据说这本书就是诸葛亮所著,也有人说是九天玄女的著作。
刘伯温一生中最为辉煌的著作有《郁离子》、《天文秘略》、《玉洞金书》、《三命奇谈滴天髓》、《烧饼歌》、《灵棋经注》等。
其中的《烧饼歌》等书,更是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刘伯温原本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正是这些著作在后世的千百年流传,让许多人把刘伯温看成了一个神乎其神的神算预言家。
而他其他的光环则在民间越来越淡。
刘伯温以精通玄学术数闻名,可是谈洋事件却给他带来了难以释怀的伤害。
或许正如朱元璋梦幻中所说的:这就是命运。
“谁让你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呢?”
(二)
刘伯温在晚年为何凄凉?这与时任明朝重臣的李善长、胡惟庸有关,更与皇帝朱元璋有关。
《易经》上讲,世间自然万物犹如一张阴阳太极图,代表了黑白正邪的两天阴阳鱼,此长彼消,却永远不会真正的消失。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斗争并没有因此消停。
消灭了外敌,内患党派之间的斗争由此产生。
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是淮西集团,“会长”便是李善长。
明朝的历史上,曾这样评价李善长:外表宽厚,心胸狭窄,谁敢和他作对,他就一定会解决对方。
再强大的事物,也不乏对手。
淮西集团的对手,是浙东集团。集团首领就是刘伯温。
李善长曾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洪武三年(1370年),就被封为“韩国公”,当时朱元璋只封了六个公爵。
而李善长是公爵里的唯一的一位文臣。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同样为朱元璋的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打下天下,做出许多正确决策、立过大功的刘伯温却只封了“诚意伯”(伯爵)。
(三)
中国有句格言讲:形势比人强。《易经》则教人变通。
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打天下时的这些决策多是权谋之策。朱元璋得到天下后,没有被生性多疑的被朱元璋杀掉,就已经很荣幸了。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刘伯温有一次杀害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的斗争中,李煽动很多人攻击刘伯温。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当时并没有为难刘伯温。但刘伯温知道在京城呆不下去了。于是,请假回了老家。
三个月后,在刘伯温的同僚的帮助下,朱元璋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
刘伯温被号回,委以重任,浙西集团被打压。
李善长在明白自己成为靶子后,就推举自己的老乡胡惟庸成为淮西集团新的领袖。
《易经》的“三易”中,其中之一就是“变易”。
“生生不息是为易”。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刘伯温说话过于直接,不注意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足智多谋的刘伯温也起了疑心。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伯温说:“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刘伯温自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又一次回到了乡下。
浙东集团失去刘伯温的靠山,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杨宪本人也被胡惟庸杀害。
最终,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胡惟庸成为了丞相,继续指使手下状告刘伯温。称刘伯温占了一块儿有王气的风水宝地。
朱元璋再此下诏处罚刘伯温。本已失去官职的刘伯温,被扣除了他的退休金。
尽管后来刘伯温出人意料的又回到了京城,想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朱放心。
但此时时运不济的他,最终难逃一死。
1375年,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并中的刘伯温。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愈重,不久死去。
胡惟庸造反案发生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伯温的。
(四)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的成就,远在诸葛亮之上; 军事才能远超萧何,帮助朱元璋仅用了8年的时间,便拿下了大元天下。
可以说,刘伯温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对形势的判断准确,能神机妙算预测出事情的发展方向。
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用料事如神来评价他,并不过分。
他对自己的凄凉晚年,肯定也早已算的清清楚楚。
只是,奈何命运捉弄,形势比人强。
形势不利自己时,就是一条龙也要盘着,是一只虎也得趴着。何况,已是晚年的刘伯温。
1380年,谋害刘伯温的胡惟庸谋发案爆发,朱元璋兽性大发,先后屠杀3万余人。
刘伯温对胡惟庸说的“五年后再见”,一语成谶。
140多年之后,明正德皇帝颁发诏书,赠刘伯温“太师”称号,并谥“文成”。
他还对臣子们说:刘伯温是“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虽然公道来迟很久,但公道最终来临!刘伯温大明国师的地位奠定,自此无人憾动。
(原创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
本文作者:源易缘(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