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叛徒?忠臣?义士?野史趣闻

2018-11-04 14:07:37

关注桃李国学堂,与您一起辨明经典的精髓,与您一起研习经典的教法,与您交流学习经典的体会。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鸿门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大家对故事的主角刘邦与项羽非常熟悉。有意思的是,《鸿门宴》中一个关键的角色、在故事的发展中绝非可有可无的人物——项羽的季父项伯,却被常常忽视。

应该说,绝大多数人是不喜欢项伯的,因为在“拥项(羽)反刘(邦)”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一般会有这样的共识:身为项王季父(叔父)的项伯私通张良,所犯之罪不可饶恕。刘邦正是基于这一意外而可靠的情报,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事先筹措,周密部署,才促成鸿门宴上的顺利逃脱。否则,“霸王别姬”“垓下之围”等镜头里的主角就可能不是显赫一时的项羽,历史或许是另一个版本。可鄙者,项伯也!由此看来,不理解项伯,实属情理中事。然而,事实真是这个样子吗?对项伯,我们有没有误解?

我们不妨稍作研究。

首先,项伯乃一义士。秦朝时期,项伯与张良交往,项伯因故杀人,是张良救了他。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道德伦理的主张历来如此。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史记·项羽本纪》)

项伯信守这一点,在项羽准备对刘邦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张良作为沛公的谋士一定会受到牵连,也就是说,张良将有难,项伯才冒险前去相告,希望自己的恩人趁早离开,“毋从俱死也”,这恰恰说明项伯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平心而论,项伯主观上想救的是朋友张良,至于张良忠心于沛公、使得沛公间接得益,那只能算是项伯没有预料到的客观结果。项伯之重情重义,不可一笔抹杀。

其次,项伯者忠臣也。“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上)这是巧舌如簧的沛公向项伯放出的、效果最好的烟雾弹。在项伯想来,沛公之所以单独入关,是因为他想替项王提前打点好一切,“日夜望将军至”,没有任何不良的个人企图。就沛公与项王当时的实力对比来看,这既合情又合理。对方待自己的上级(当然也是侄儿)敬重有加且如此有诚意,项伯感动,并且欣慰,“项伯许诺”与沛公结为儿女亲家的前提恰恰在此,这说明项伯对项王忠心一片。

况且,他一再叮嘱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言下之意,尽管自己明白刘邦的一番苦心,但项王事先不知,因此劝沛公放低姿态好生解释。在得到刘邦当面应允(“诺”)之后,项伯连夜赶回军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并乘机作了分析,提出“不如因善遇之”的建议。这说明项伯考虑问题并非置项王利益(包括感受)于不顾,他对项羽不能说不忠。

再次,项伯亦一重诺重信之性情中人。“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同上)古之婚姻不但非同儿戏,而且约束有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辰相合”等一个都不能少。沛公郑重其事地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约为婚姻”),在项伯看来,真诚而意义重大,以至于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时,“常以身翼蔽沛公”!他根本没有想到这里面其实隐藏着沛公的“小算盘”,更何况沛公捧着酒杯为项伯“祝寿”,这本身就使了障眼法。项伯年事已高,硬要他识破刘邦的真实用意实为求全责备。

综合起来,项伯形象之不堪,多由成见。我们决不能简单地将他看成与主帅唱反调、出卖重要军事情报的叛徒。“欲呼张良与俱去”,有情义在;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的情况下,项伯保护刘邦(“亲家”)不被击杀于座,其做法也和项羽的行为没有冲突。

所不幸者,当项伯的诸多行为放在敌我斗争的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认识的视角就完全变了样。以敌为友,悲何其甚!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和对手讲信义就意味着戕害战友和同志。“自矜攻伐”的项王根本认识不到残酷的斗争形势,丝毫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作为主帅,他的意志决定着己方的所有行动,除了那个后来因背疽发作而死的谋士范增,项羽这边清醒者又有几人?

项伯扮演的角色重要,是因为他从侧面烘托了项王的典型形象,麾下能人用不好,就连项伯这样的亲人也帮倒忙(尽管本意不坏),绝非“天亡我”。如何评论项伯这个“鸿门宴”中的重要配角?只有将他放在所处的时代与历史环境中,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辩式地探讨,才能得到全面的结论。

本文作者:严景东 ,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

微信ID:taoliguoxuetang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投稿、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本文作者:桃李国学堂(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