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历史—称帝改制野史趣闻

2018-11-04 10:39:29

上次说到秦王政攻灭六国,一统华夏;这次讲始皇称帝改制。

秦王政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用了10年时间灭六国,合华夏,完成了古今从未有人完成的壮举,他觉得“王号”已经不能彰显他的丰功伟绩。因此他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称“秦始皇”。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秦始皇

秦始皇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1.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2.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

诏书

3.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4.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传国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 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政治上: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政权机构。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

三公九卿

经济上:度同制,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秦始皇用法律规定了度量衡器误差的允许限度。他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

度量衡

改币制,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称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

秦半两

车同轨,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亲国驰道

文化上:秦始皇以原来秦国的制度为标准,整齐划一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图尽可能消除由于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以利统一。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当时还流行一种书法,叫做隶书,比小篆更简便。书同文,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焚诗书',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秦国小篆

秦始皇首次对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修驰道 ,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对于后世影响极大。

本文作者:安静H5(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