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圣”之间的较量,吴道子vs顾恺之野史趣闻

2018-11-04 10:34:07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顾恺之(348年— 409年)东晋 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善于创新。他能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吴道子的画风为唐代和宋元以来的许多画家所效仿、借鉴。在绘画艺术上刻意求新,勇于创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绘画作品称为“吴家样”。

吴道子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弟子众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稜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唐代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他被后世尊为“画圣”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在绘画理论方面,顾恺之也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重视体验观察,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

顾恺之博学多才,世人评价他“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吴道子vs顾恺之 巅峰之作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道教画,尺幅为292×30厘米,绢本水墨。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

《八十七神仙卷》为一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因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而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为镇馆之宝。

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大千观赏此卷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与唐壁画同风,“非唐人不能为”。徐悲鸿还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

顾恺之《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画面奇幻而绚丽,情节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飘逸浪漫、诗意浓郁的气氛。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两幅画皆是中国古代传世之作,场面壮观大气又各具巧思,是迄今遗留下来的两幅旷世奇作,虽画风不同却技法高超引人入胜,孰优孰劣只在每个人心中!

本文作者:淮海艺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