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第一皇帝秦始皇野史趣闻
秦王嬴政灭了六国,统一中原以后,发布了一道命令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国王都不是有信用的人,他们今天跟秦国定盟约,明天就背叛了盟约,因此我才去讨伐他们。依靠祖宗保佑我现在已经讨平了他们,天下安定了!我的名号如果不改变,依旧称王显得和六国的国王没有多大区别,请大臣们议论一下,我现在应当用什么样的称号才好?

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提议说:“古时候的五帝只掌管五千里左右的地方,现在陛下已经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五帝不能与陛下相比的。我们听说古时候有天皇、地皇、泰皇,数太皇最尊贵,所以我们认为陛下称泰皇最恰当。”

嬴政听了以后略微思考说:“你们说得很好,我看泰皇的泰字可以不要,取它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两个字合起来称作‘皇帝’,这样才能显示我的丰功伟绩,我是第一代皇帝,就叫‘始皇帝’,以后我的子子孙孙以‘世’来记述,‘二世’‘三世’‘四世’......一直传至‘千世’‘万世’......”

从此中国历史上就有了“皇帝”这个名称。统一以后天下应当如何治理,秦始皇也要大臣们出主意。丞相王绾对秦始皇说:“六国诸侯刚刚破灭不久,原先的燕国、齐国、楚国离咱们的京城都很远,如果不在那里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难控制得住,您不如把几个皇子分封到那几个地方去做王,协助陛下统治天下。”

廷尉李斯反对王绾的建议说:“当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后,曾经大封子弟功臣为诸侯,后来诸侯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互相混战像仇敌一样,周天子也无力制止。如今陛下统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国设置郡县,子弟功臣多多赏赐些赋税钱财,不要分封为诸侯,这样您就容易控制他们了。”
秦始皇决定采纳李斯的意见,他说:“以往天下恐战不休,都是因为分封诸侯王的缘故,现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诸侯王又将会种下战争的祸根,我认为廷尉的建议是对的。”

秦始皇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设县,每个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个管长去管理,三个管长分别叫郡守、郡尉和郡监: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统管一郡的行政事务;郡尉负责管理治安,全郡的军队由他统领;郡监执行监察职等。

地方上的管理办法确定了,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也逐渐定型,秦始皇规定中央朝廷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内史等几个重要的官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丞相设两个,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直接的助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负责掌管重要文书和监察;太尉主要掌管军队;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管理租税收入和国家的财政开支。

所有这些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从国库里领取薪俸一概不得事欺。秦始皇建立的这一套封建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后来个个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基本上都是在秦朝体制的基础上略加调整的。
秦始皇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全都收缴到京城咸阳来,全部回炉熔化铸成了十二个大铜人和许多铜钟,按当时的尺寸、斤两,铜人高五丈,脚有六尺长,每个重二十四万斤,把他们竖立在咸阳宫前的两侧,标志着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原的伟大功绩。

战国时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货币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各国的货币形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齐国的货币样子像刀、赵国的货币样子像铲,货币计算的单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规定以后一律使用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铜钱,各国的旧货币全部作废,不许再在市面上流通。


原来各国的度量衡也不统一,尺寸、升斗、斤两等长的长短的短、大的大小的小、轻的轻重的重,到一个国家买一尺布,到另一个国家也许只能算八寸;到这个国家买一斗米,到另一个国家就成了九升;这个国家一斤重的东西,在那个国家里就成了十四两,度量衡这样乱和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当然不相适应,广大群众的生活也不方便。秦始皇下令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全国的尺寸、升斗、斤两都得统一标准不许乱来。

原先六国的车辆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车辆有大有小、道理有宽有窄,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车同轨二要修驰道。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轴上两个轮子间的距离一律都定为六尺,修驰道就是规定大路路面一律宽五十步,路的两旁每隔三丈种上一棵青松。从京城咸阳到全国各个重要地方都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驰道,全国的交通方便多了。

战国时期的文字也是不统一的,甚至同一个字的写法也不尽相同,笔画有多有少,统一以后这种情况对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都形成很大障碍。秦始皇又下了书同文的命令,政府规定了一种叫做小篆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后来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成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写的字体,叫做隶书,隶书跟现在的楷书已很接近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所实行的“废分封、设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等,都是有利于加强全国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这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巨大功绩。
本文作者:夏笔(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