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庙不在山西,吴道子真迹画在墙上野史趣闻

2018-11-04 10:36:24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已逾知天命之年的顾炎武先生不辞辛苦,跋山涉水从山东出发,经真定到曲阳,而后过井陉,达浑源,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田野调查。劳动顾先生不辞辛苦的是一件关于北岳恒山应在哪里的公案。

曲阳北岳庙

曲阳从汉代开始一直就作为北岳所在地接受历代帝王祭祀,但是到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兵部尚书马文升以曲阳北岳庙与北岳恒山相距太远(约140里)为由奏请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当时礼部尚书倪岳予以反驳,奏议未能生效。(薛增福、王丽敏主编《曲阳北岳庙》)但是此后关于北岳应祀何地的争论一直持续到清初。

庙内石碑北岳之图记载北岳为曲阳大茂山

而促使顾炎武先生实地考察出行的事件是两年前的改祀北岳诏。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顺治帝一纸诏书将北岳祭祀地由曲阳大茂山改为山西浑源高氏山。经过从曲阳到浑源的这次实地调查之后,顾炎武先生写了《北岳辨》一文,明确北岳恒山自古就在曲阳而非山西浑源。他在《北岳辨》一文中写到“古之帝王,其立五月之祭不必于山之巅,其祭四渎不必皆于水之源也”。顾炎武先生在文中用大量实事和文献资料论证了“祭山不祭颠,祭水不祭源”的观点,通过史料和实地探访调查告诉世人“北岳之祭于上曲阳也,自古然矣”。

北岳之图上标注了大茂山(即岱茂山)位置

尽管顾炎武先生的《北岳辨》有理有据、详实可靠,但是仍未能改变北岳改祀的状况,千百年作为北岳存在的曲阳恒山主峰大茂山不再称为北岳,曲阳也只留下一座千年古建北岳庙。

北岳庙御香亭,又叫更衣亭,为帝王祭奠北岳前更衣之所

北岳庙原称北岳安天元圣帝庙,北岳大帝是谁,在道教典籍和民间野史中各有说法,根据《封神榜》中的说法,北岳安天玄(通元字)圣帝为崔英,是五岳正神之一。北岳庙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时期,唐贞观年间重修,北宋初期被契丹人焚毁,后又重修,此后历代均有维修扩建。

御香亭顶部为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平面八角形,十分罕见

北岳庙建筑布局规整,庙内建筑呈“田”字排列,北岳庙内古建、壁画和碑刻都值得细细观赏。这里要重点说说北岳庙内的壁画,因为根据考证,北岳庙内德宁之殿的壁画是吴道子所绘。

庙内碑文记载主殿内壁画为吴道子所绘

北岳庙内的主殿德宁之殿上题字雄健遒劲,相传是主殿建好后,一个背粪筐的白胡子老爷爷路过时随手拿起笤帚写就,老爷爷写完这四个字后就无影无踪了。实际上,“德宁之殿”是唐代真定路转运使司经历官李廷瑞奉诚明真人之命所写。诚明真人名张志敬,是全真教第八代掌门人,在道教兴盛的唐代,地位显赫,能看得上眼的字自是极好的。当然,德宁之殿最著名的不是这块匾额而是殿内壁画。

“德宁之殿”是唐代真定路转运使司经历官李廷瑞奉诚明真人之命所写

德宁之殿内的壁画有三块,北壁为《北岳恒山神出巡图》,东壁为《云行雨施》,西壁为《万国咸宁》。三幅壁画皆取材于道教题材,描绘了各路神仙出巡、工作的场景。东西壁的壁画皆长18米,高8米,其中东壁画《云行雨施》绘制了39个神袛,这些神袛面目清秀,丰满腴润,神态各异,西壁《万国咸宁》则绘有37个人物,人物中有一位飞天神,又名曲阳鬼,是曲阳当地的保护神,驱恶辟邪,在明清时期,都有曲阳知县都派人临摹后刻成碑刻镇守一方平安。

德宁之殿外观,壁画就在殿内,太震撼,拍不好,所以壁画图欠奉

我们知道吴道子有“画圣”之称,其作品为中国绘画艺术开一代先河,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其作品的珍贵。而根据初步考证,德宁之殿的壁画应是出自吴道子之手,其“吴带当风”的画风神韵十足。据《曲阳鬼》碑刻记载,德宁之殿壁画就是吴道子所绘,中央工艺美院张仃院长看完德宁之殿壁画后说:“吴道子一生作画三百多幅,仅存的一幅就在北岳庙。”很多吴道子以后的大师的作品动辄拍出数百上千万,除了收藏者或鉴赏家以外,普通人难得能看一眼真迹,所以,到曲阳哪怕就是看一眼北岳庙里的壁画,跑这一趟也值了。

庙内工人,不知是不是扫地僧一样深藏不露

北岳庙里还有诸多碑刻,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在这里慢慢欣赏、揣摩,但是这里禁止拓碑。在北岳庙西南角有一处商店,里面有背贴可买,而且可以淘到一些好东西,比如八十年代刊印的关于北岳庙的限量版的内部资料、民间收购上来的定瓷瓷器等。

参观完毕,走了啊

本文作者:光影凝恒(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