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是非隋炀帝杨广野史趣闻
成王败寇,隋炀帝杨广与秦二世胡亥一样,都是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亡国之君,自然就得靠后来的胜利者帮他定义画像了。

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时间并不长,但其所处的历史地位却不能忽视。尤其是隋代第二位皇帝杨广(569年-618年),更是成为后世关注的明星人物,热度不一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更多的记载是关于他弑父登基,荒淫无度,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乱用武力,导致国家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的一系列败笔。当然这些都是后人,尤其是后来《隋史》等历史记载上对其进行的描述,尤其是对其个人品行问题的描写。之后,除了正史,甚至一些有关隋唐演义类的刊物包括影视剧题材,对其进行人物形象的二次塑造,把其定义为“暴虐昏君”。

杨广登基
公元604年,杨广在他父亲隋文帝驾崩之后登基的,庙号隋世祖,史称“隋炀帝'。其生母是独孤伽罗,是大名鼎鼎的独孤氏家族的出身,其外公就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而其爷爷杨忠则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可以说不管是杨家还是独孤家族都是家世显赫。
杨广没称帝以前是晋王,在隋朝统一过程中,奉命南下到江都任扬州总管。在当时南征北战过程中,战绩颇丰,这让杨广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政治资本,身边也有一众得力的文臣武将,成为当时的实力派。此时,杨广有内心是有想法的,瞄准了太子之位。之后,杨广、杨素、独孤皇后借机不断陷害太子杨勇,导致最终太子杨勇被废,杨广登上太子之位。到了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重期间,杨广与杨素的一封关于皇帝病逝后的信,阴差阳错落入杨坚手中,引发杨坚的猜测和不满。此时的杨广有些等的不耐烦了,就假传隋文帝旨意,陆续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和兄弟等抓捕、赐死。

后来,马总《通历》中记载隋文帝是被张衡“血溅屏风”,赵毅在《大业略记》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毒死。当然,学界也有观点认为文帝属于病死,而不是被弑。杨广前后在位共14年,如果说刚登基前几年还是励精图治,意气风发的话;后面几年就确实有些“不着调”了,从大业八年开始,他连续三次发兵高句丽,整个国家陷入战争泥潭,在各地动乱起义频发之后,这位当年征战南北的皇帝,也是没招了,回到自己当年的领地江都混日子,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在扬州被身边人所杀。
“玩”失江山?
14年的皇位,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一瞬。
杨广登基以后就开始了他的政治抱负,出台新政,改革律令,拓展疆土。先是营建东都,同时又下令修建运河,611年,他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短短的几年,杨广陆续启动了多项国家级工程,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可以说是伤筋动骨,劳民伤财。不仅如此,杨广还不闲着,喜欢到处出差,年年出巡,在位期间,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出差期间还特别喜欢讲排场,弄得阵容浩大。不过正因如此,后世批评隋炀帝的人,寻找其各种执政污点,比如杨广登基前善于伪装俭朴勤勉,实则奢靡荒淫,杨广与张丽华、宣华夫人等人之间的后宫故事云云,开始指责他的“私生活”。 据记载,隋炀帝杨广早婚,14岁结婚,50岁时被杀,共有四个儿子(一人早夭)、两个女儿。在存活的五个孩子中,至少有两子一女是萧皇后所生。相比较而后来创造贞观之治的李世民(599—649),活了51岁,留 下14个皇子、21个公主,是35个孩子的父亲。杨广的子女只是李 世民的一个零头,同为帝王,说他荒淫好色,似乎这是大部分古代皇帝通病。

但就是从这一段历史开始,注定了杨广在史书上被定义为荒淫残暴弑父篡位之君,从封建礼法角度来评价就是没有仁义道德之人,违背了天意民心,所以才会亡国。当然这些都是后来以此借口反对其统治的阶层对他的评判,都带有一定主观色彩。
最后的命运果可想而知,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而且日益壮大,他却不愿正视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现实,身边的佞臣也不以实情相告,谎称造反的农民“渐少”。到了隋末期,杨广见天下大乱,已心灰意冷,躲在江都,无心回北方,最终被身边人所杀。

杨广的大跃进
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杨广确实是一个聪明而又疯狂的皇帝,其政治欲望是比较强的,但后来的记载多以其负面消息为主,无形中降低了后世对其全面的了解和认知。虽然杨广算不上“千古一帝”,但至少他在位期间还不是一位废物皇帝。

在其登基初期,他在平衡国内外各种势力,维护国家稳定方面,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比如后来评价的改革官制,科举制度,颁布大业律,征讨西域,都对隋的发展壮大有着积极作用。甚至包括其迁建东都,对大运河的连通,也是有其深远的政治目的和考量,并非简单是为了自己的享乐所图,这些都对后世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大运河,自隋以后,大大方便交通运输运粮等漕运,加强了南北交流,繁荣了沿线经济。
他大跃进般地实行了这些改革和投入,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阶层利益,有积极因素,但也导致既得利益者受损,失去了这个集体对他的支持。另一方面,对外征兵作战,对内大搞基建,横征暴敛,这些举措触动了国家财政根基,长期的投入让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引发社会底层的反对。

李世民的警示牌
抹黑也罢,事实也罢。从对外形象传播角度来讲,唐太宗李世民的口碑和政绩是要远超隋世祖杨广的。
总的来说,杨广原来是个有雄心大略之人,想法很好,但是过于清高,看不到自己缺点和短处,刚愎自用,能力跟不上,又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最终没有实现他所梦想的辉煌,从一国之君变为亡国之君。这在后来,对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很好的警醒,成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很好的例证。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就以亡隋为诫。政治上能够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对外虽然也用兵打仗,但是成功设立安西四镇,与各少数民族和谐相处,为大唐安定繁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作者:史说新传(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