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 胤禧绘画艺术野史趣闻

2018-11-03 22:08:41

爱新觉罗·胤禧(1711年2月27日—1758年6月26日),原名胤禧因避雍正帝讳改胤为允。字谦斋,号紫琼,亦作紫噊,别号紫琼崖道人(因得端溪岩石,宝爱特甚,遂以自号)、春浮居士等。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允禧能诗善赋,书画兼长,著有《花间堂诗抄》8卷、《紫琼岩诗抄》3卷等多部诗文著作,其诗气韵高古,王室中诗人罕可匹俦。允禧擅长书画,现存于世的北京恭亲王府“天香庭院”匾额,为其手笔。允禧九岁即“从幸塞外”。雍正八年(1730)二月,封贝子,五月晋封贝勒。十一年八月,授镶黄旗满洲都统。十三年十月,授宗人府左宗正。正黄旗汉军都统。乾隆即位后,晋封慎郡王。乾隆三年(1738)七月,擢任议政。五年二月,授正白旗满洲都统。七年三月充玉牒馆总裁。允禧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薨逝,享年四十八岁,谥曰靖

胤禧因为皇父幼子,故他没有资格也不可能去与年长的哥哥们争夺储位(康熙帝去世时他才12岁)。他自幼便淡泊名利,无心政治,而是专心于笔墨丹青的文人雅事。他善书画,擅长山水、花卉,“笔致超逸,画风清淡”,山水得力倪瓒,时人评为“本朝宗藩第一”。亦能诗,高宗(乾隆帝)列其诗“国朝诗别裁之首,以代钱谦益者。”集有《花间堂诗钞》、《紫琼崖诗钞》等允禧禀性淳厚,生活俭朴,虽贵为郡王,但能礼贤下士,好学不倦。“多延四方博学端悫之士,日相摩切,以故学邃艺工。”(《熙朝雅颂集》)著名书画家易祖 、朱文震、傅雯客京师,馆其邸最久。郑板桥也是他的座上客。郑还在慎郡王诗集“跋文”中评其书画诗文及为学云:“胸中无一点富贵气,故笔下无一点尘埃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又说:“主人有三绝:曰画、曰诗、曰字;世人皆谓诗高于画,燮独谓画高于诗,诗高于字。”允禧与郑板桥的交情,在二百余年的清史中,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堂堂郡王与一小小县令相知相敬,终成莫逆,实在令人费解,但这却是载之有据的事实。

二人初识时,允禧年仅15岁,郑板桥已33岁,可称忘年之交。十载寒窗的郑板桥,为了取得功名,曾三次进京,即雍正三年(1725)、乾隆元年(1736)、六年(1741),并与允禧谋面。他在《板桥自序》中表白说:“紫琼崖主人极爱惜板桥,尝折简相招,自作骈文体五百字以通意,使易十六祖、傅雯凯亭持以来。至则袒而割肉以相奉,且曰‘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先后之际,何多让焉!’”颇以为荣。《郑板桥集》中提及有关允禧的诗词、序文等达十次之多。“郑集”问世,允禧题诗赞扬有加:“高人妙义不求解,充肠朽腐同鱼蟹。此情古人谁复知,疏凿混沌惊真宰。振枯伐萌陈厥粗,浸淫渔畋无不无。按拍遥传月殿曲,走盘乱泻蛟宫珠。十载相知皆道路,夜深把卷吟秋屋。明眸不识鸟雌雄,妄与盲人辨乌鹄。”乾隆七年(1742)春,在慎郡王的转环下,郑板桥被任命范县令。将赴任,与允禧唱和惜别,作《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诗,有“红杏花开应教频,东风吹动马头尘。阑干苜蓿尝来少,琬琰诗篇捧去新”之句。允禧亦有《送板桥郑燮为范县令》答诗:“万丈才华绣不如,铜章新拜五云书。朝廷今得鸣琴牧,江汉应闲问字居。”最后并嘱板桥“驿递诗筒莫遣疏”。板桥在别后呈慎郡王《玉女摇仙佩》一词中真情袒露自己的心绪道:“一别朱门,六年山左,老作风尘俗吏。总折腰为米,竟何曾小补民生国计?”他也曾画兰遥赠允禧,且题七绝一首寄意:“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抒写思念之情。乾隆十一年(1746),板桥自范县调署潍县后,曾寄书慎郡王,郡王得书即赋诗赠答云:“二十年前晤郑公,谈谐亲风古人风。东郭系马春芜绿,西墅弹棋夜炬红。浮世相看真落落,长途别去太匆匆。忽报双鲤垂佳贶,烟水桃花万里通。”,可见二人友谊之绵长。

诗成泼墨意萧闲 ,吞吐烟云尺幅间,何必按图寻子久,分明雨后富春山。允禧重题

允禧作品 允禧 1796年作 山庄清晓图

允禧作品 允禧(1711~1758)仿云林山水 立轴

允禧作品 允禧 林泉高致图 立轴

允禧作品 允禧 松山高隐 立轴

允禧作品 允禧 乙卯(1735年)作 金刚经塔 镜心

允禧作品 黄山三十六峰图·御题诗三十六首

允禧作品 允禧 山水 手卷

允禧作品

允禧作品 允禧 山水 手卷

允禧作品 允禧 拟唐棣画意 立轴

允禧作品 允禧 山水 扇面

允禧作品 允禧 山水 手卷

本文作者:沃德利成书画院(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