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本是一代明君,为何把大臣张廷玉打击的遍体鳞伤?秘密被说出野史趣闻

2018-11-03 21:33:28

张廷玉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人物,他是一个不贪财、不拉帮结派不揽权、做事稳重的人,所以雍正皇帝很喜欢他。张廷玉生前经历了三个朝代,可是他在生前却不受乾隆的“待见”,虽然他死后乾隆为他做足了面子。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乾隆为何不“待见”张廷玉呢?



张廷玉一辈子谨小慎微,异常低调。但在乾隆初期,他还是避无可避地陷入了党争。

雍正去世后,鄂尔泰和张廷玉领遗命,同为辅政大臣。但两人关系不睦,经常互相拆台。表面上矛盾未激化,但在朝臣中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大派,形成了“满则思依附鄂尔泰,汉则思依附张廷玉”的局面。

而且,张氏家族在朝为官人数众多,有记载的就有19人,可谓满门荣耀,权倾朝野。



这是张廷玉始料不及的,更是乾隆不想看到的。党争在历朝历代都有,但前提是皇帝要能驾驭。如果党争太烈,危及皇权,任何帝王都是不能容忍的。乾隆对此大为光火,曾数次痛斥二人,但收效甚微。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或许是感觉到乾隆对自己的不满,或许是真的想急流勇退。上疏请求辞职,乾隆回复辞职是可以,但是你是雍正爷钦命死后配享太庙的人,怎么配享太庙还退休养老的大臣呢?意思是说配享太庙,多大的荣誉啊,不是应该为国家干到死吗?不能退休。所以张廷玉这次请求退休失败。



乾隆十四年,乾隆念在张廷玉实在年老,准他四五天去一次内廷小范围议事,十天一次上朝大范围议事。

乾隆即位之后此时的张廷玉,可能做错了生平唯一的一件事。他在感谢皇上恩典之时,重提了先帝雍正之遗命。他说:“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他的意思是提醒乾隆,他死后“配享太庙”的事情,还请皇上记下哦。



其实,依我理解,张廷玉此举,只是仅仅向皇上表明,我只是一个凡人俗子而已,不懂“老而戒得”的道理,是没有什么抱负的人,皇上自可放心。然而,乾隆没有听出来,他不高兴了。“上意不怿”。不过,还是顾于情面,替他“颁手诏”,并以明朝刘基(刘伯温)乞休后仍有配享为先例。



他认为张廷玉不仅不尊重自己,并且对他不如对先皇雍正忠心。

尽管心里不那么痛快,毕竟有先皇的遗旨,乾隆皇帝还是答应了他享太庙。不料张廷玉竟然不入宫叩谢皇恩,只打发儿子代为谢恩。

这让乾隆大光其火,感觉自己颜面丢尽,立命军机大臣写旨让张廷玉解释。可巧当日军机处值班的是张廷玉的学生汪由敦。见此情形,汪赶忙派人去张府通报。张廷玉听闻,慌忙进宫请罪。

这下更坏了大事了,因为正常圣旨得等第二天上午才能送到,他一大早就进宫,明摆着有人通风报信啊,乾隆心说:好啊,居然还敢在我身边安插眼线!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盛怒之下,乾隆褫夺了张廷玉的伯爵封号,连他心心念念的配享太庙殊荣也被取消了。难以置信,一辈子谨慎小心的张廷玉晚年时考虑问题竟是如此纰漏百出。再碰上这样自负又小心眼儿的皇帝,这一叠连串的误会就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了。

本文作者:小培娱乐(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