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官员父亲去世后,张廷玉却说“好好”,弄得场面好不尴尬野史趣闻
清三朝元老、大学士张廷玉被雍正帝称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与首席军机大臣鄂尔泰一起成为了雍正帝的左膀右臂,而且雍正还留下遗诏,准其百年之后配享太庙。清代对于配享太庙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或有军功于社稷,或有特殊功勋于国家。
然而张廷玉有什么功绩呢?翻阅有关史料,我们惊讶地发现,在整个雍正朝,张廷玉做了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他的主要业绩不在于处理某件政事和实施某项政务上,其一在于文字工作;其二在于规划建立军机处;其三在于完善奏折制度。
尽管张廷玉的功绩并无太多出彩的地方,但是有一点非常值得肯定,那就是他个人的品行。张廷玉生活无声色之好,办事出于公心,从来没有贪渎方面的指控。
张廷玉在皇帝身边服务,担负的又是机要文字工作,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为处处小心谨慎,办事十分周到细致。他对自己门生黄山谷说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极其尊崇,表示一生“终生诵之”。
越是到了晚年,张廷玉越是“谦抑自晦”,别人问他什么话,告诉他什么事,他都不随意表态,推辞不过,就以“好好”二字作答。后来不知不觉养成了习惯,“好好”二字就成了他的口头禅。有一次,手下有个官员向他请假,张廷玉问起原因,回答说刚刚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张廷玉不假思索,就习惯成自然地说了“好好”二字。
旁边的人听了,无不掩口而笑,张廷玉却不觉得自己说错了什么,实际上他也真没有说错,他说的“好好”,是同意此人回家奔丧,并不是说人家死了父亲是好事。
少说多做,谨言慎行,即是张廷玉立身的主导思想,也是他的为官之道。他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嬷默默去做,不事张扬,事成归于人主,事败自己首先承担责任。他一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周密小心,避免出错。
为此,每当张廷玉回到家里,再晚也要向学生做功课一样,把一天经历的大小事情细细梳理一遍,看看有没有说错的话,做错的事。他从不留片稿于私室,也不合家人谈工作上的事,更少与外官联系和交往,做事公私分明,做人低调谨慎。
雍正帝对张廷玉极为信任,做决策之前常向他咨询,他却从来不透露任何一丝风声,他不做政治家,只做大秘书;不做思想者,只做执行人。他是那种有才干却不张扬,能办事却不贪功的老黄牛式的人物。
在明主身边,张廷玉是一个襄赞有功、执行到位的能臣;在暴君身边,他是一个明哲保身、避祸有术的顺臣。雍正赞赏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乾隆称许他“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作为领导人的高级政治秘书,张廷玉身上的这些品质确实值得称道。
当然,张廷玉并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他也有许多缺点和错误,或说他的优点也就是他的缺点。比如他一味“窥测圣意”,每事“先意承志”,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不仅自己缄默做官,甘当奴才,而且使得同事和后人继承其衣钵,最终形成缄默成风的政治局面。
另外,张廷玉做人虽然向来低调,对物资利益的诱惑也能自觉抵御,其实他十分热衷于功名,对配享太庙一事尤其看重,临近退休时居然公开伸手向乾隆要保证书,结果不仅使乾隆心存芥蒂,而且被他像耍猴一样耍弄一番,一个快八十岁的老人,还遭到羞辱,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了。
本文作者:左都御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