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为何不杀海瑞?野史趣闻

2018-11-03 20:36:51

在中国历史上,老百姓有一种情结,叫做“清官情结”,如果一个官员能够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得到老百姓的终极认可,老百姓就会给他冠以“青天”的名号。比如,唐朝的狄仁杰狄青天,宋朝的包拯包青天,明朝的海瑞海青天。

今天,咱就说说这个海瑞海青天。

包拯和狄仁杰,都是以秉公判案、不畏权贵而留名青史,海瑞则不然,他是以敢骂皇帝而流芳百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忠臣典范。

海瑞骂的皇帝是嘉靖。提起嘉靖皇帝,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极其有个性的皇帝,他痴迷于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整日围着炼丹炉,神神叨叨。他不爱上朝,也不爱住在宫里,长期宅在西苑。不过,他也不乏手腕,他通过对内阁阁臣和司礼监太监们的控制,遥控着大明王朝这架晃晃悠悠的破车。

对于他的长期怠政,海瑞终于爆发,给他上了一封奏折,叫做《治安疏》。在这封奏折中,海瑞以极大的勇气,几乎把嘉靖骂了个狗血喷头,甚至连“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这样的话都敢写。

除了敢言,关键是海瑞句句都骂在了嘉靖皇帝的心坎里:“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

就这样,嘉靖皇帝的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全都被海瑞给否定了。

可以想象,高高在上的嘉靖皇帝收到这样一封奏折后,会是怎样的表情。他直接气得吐血了。然后,就把海瑞抓了起来,要处死他。

海瑞呢,乐得如此。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他在写这封奏折的时候,已经做好死的准备了。古语说:“文死谏,武死战”,这是臣子最为荣耀的死法。作为一个偏执狂,海瑞认准了“文死谏”这条路,他为了让嘉靖惊醒,不惜一死。

可是,嘉靖虽然被气得吐血,却在杀不杀海瑞这个问题上犹豫了,并且最终没有杀他。

嘉靖并不算什么盛世名君,但在不杀海瑞这件事上,他做的极其英明。那么,嘉靖为何不杀海瑞呢?

我觉得,原因有三:

第一,嘉靖不想成全海瑞之英名,而使自己背上昏君的骂名。

嘉靖明白,杀海瑞容易,但如何对历史交代是个难题。所以,他说“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他不想被青史描述成商纣王那样的残暴之君。

第二,海瑞骂得对。

嘉靖在暴怒之余,也会有所反思。只要一反思,他就会明白,海瑞骂得虽狠,但句句属实。他嘴上不承认,心里也会承认。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杀不杀海瑞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人终归要面对自己的内心,皇帝也不例外。

第三,给继位者留一点政治遗产。

事实上,海瑞还关在牢里的时候,嘉靖就驾崩了。在此之前,嘉靖也应该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所以,杀海瑞,让天下士子心寒,留给儿子的是一个肃杀的局面;而不杀海瑞,等自己死后,由儿子下旨放出来,那么这就是新皇帝的一笔政治资本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行也应该善。嘉靖一生与儿子感情淡薄,死前悔悟,给儿子留点东西,也是人之常情。

而这一切,关在大牢里的海瑞是不知道的,他就在那里心情愉悦地等死。能吃能喝能睡,极其坦然。反而是当牢头告诉他,嘉靖皇帝驾崩后,海瑞“大恸,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

海瑞只是在哭嘉靖皇帝吗?

本文作者:趣谈秘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