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为什么不杀严嵩野史趣闻

2018-11-03 20:35:43

我上高中时看历史书,听评书,知道明朝有叫“严嵩”的大奸臣,但我迟迟不能明白,既然皇帝是掌握生杀予夺的最高统治者,既然严嵩是大奸臣,那皇上为什么不杀严嵩,不但不杀还委以重任,一步一步看其做大,到了严嵩晚年,却又杀了严嵩独子,不能不让人唏嘘感叹和困惑不解。

直到大学毕业,有了大学时读书的积淀,又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偶然间想起有关“严嵩”和“嘉靖皇帝”的困惑,才发现其中一二的奥秘。

现代组织管理学认为一个人最多能有效管理六个人,再做就不能有效管理,同样贵为皇帝的嘉靖也不能逃脱如此定律,面对大明帝国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对复杂的官僚组织,面对迟滞的信息和缓慢的交通,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嘉靖是孤家寡人。

可以说皇权的最大挑战者是信息不对称,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皇上要用人为亲,因为了解的相熟的比之陌生的更靠谱,更有效率。因为了解所以信息在小范围内相对的对称,奉献得以控制,管理可以更有效率。

同样的,严嵩面对其下各级官僚组织,一样面对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就不能有效的管理和防范风险。所以严嵩如同嘉庆采用同样的用人策略——用人为亲,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防范组织风险。

说到这,就可以引出中国历史上常见得现象——门阀政治。这里说一个案例,朝廷财政吃紧,要去江南筹措银子。嘉靖派其他大臣去,都里里外外碰了软钉子,筹不到钱,举步维艰。

说白了信息不透明,不知道对方有多少钱,在哪里有,怎么有的。严嵩权力通天,所以门生故旧天下遍地,掌握着朝廷财政人事。这些门人围绕首辅严嵩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门阀,外人针插不进油泼不进,外人想筹到银子门都没有。

所以最后还是严嵩派其子严世蕃下江南筹到巨款。解了朝廷财政的困顿和皇上的燃眉之急。

皇上若杀严嵩对朝局不利,因为皇上看得住一个严嵩,却看不住千百个“严嵩”。朝廷官僚体系只能依靠组织的力量运作。但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皇上虽没杀严嵩,但最后为了给将来的新君铺路,杀了严世蕃,让垂垂老矣的严嵩痛失爱子,独自老死。

未经本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过授权,不得转载本文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作者:小鹿快跑咻咻咻(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